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城鎮 (金門縣)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的鎮,為金門縣政府、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所在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城鎮(臺灣話:Kim-siânn-tìn),隸屬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位於金門島西南角,金門縣縣治所在地,金門本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全鎮人口約4.3萬人,約佔全金門縣總人口的三成,是金門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
Remove ads
歷史
明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戍海疆,建築金門城以禦倭寇。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總兵陳龍移駐後浦,金門軍政、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包括金門鎮總兵署、浯江書院紛紛設立,地方官員及鄉紳亦捐資修築海堤、城隍廟、奎閣等,地方經濟也蓬勃發展,構成今日城區的主要區域。[1]
1915年金門縣設縣,金城地區隸屬第一都,1935年試行地方自治時改第一區,1945年改珠浦鎮,1946年與古湖鄉合併為珠美鎮,1949年古寧頭戰役後設立「城廂區公所」,隸屬金門第二民政處,管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里,1950年5月金門行政公署成立,1953年2月恢復縣制後實施地方自治,選舉鎮長,改稱為金城鎮,1965年九月併編金山鄉(除東洲併入金寧鄉外)餘金水、古城、珠沙、垵湖、賢庵等五個行政村,包括原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四個里,計九個行政村里。1975年二月精簡所轄村里,將垵湖村裁撤,其原轄後湖、上下後垵併入金寧鄉榜林村,泗湖併入珠沙村,縮編為現有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賢庵、金水、古城、珠沙八個里。1992年11月,終止戰地政務,鄉鎮公所組織規程,依地方自治綱要第卅四條規定訂定之。[2]
Remove ads
地理
金城鎮的地形大致可以分為東北部紅土台地、西南部淺丘平原以及海岸帶,最高點太文山海拔79米。紅土台地遭流水侵蝕,地形崎嶇,淺丘平原海拔不超過30米,海岸以沙岸為主,東沙溪、浯江溪流經鎮境。[3]
金城鎮氣候溫和,5月至10月的平均氣溫均在25度以上,1月平均氣溫12.9度,7月平均氣溫28.2度。4月至9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10月至3月均在40毫米之下,降水來源主要為梅雨和颱風雨。[4]
根據金門縣政府民政處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4年底金城鎮戶數約1.4萬戶,人口約4.3萬人[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967人,是金門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在中華民國所有鎮中人口密度排行第五高[註 1]、[6]。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西門里與金水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0,821人與2,499人,其中西門里也是金門縣人口最多且唯一超過1萬人的村里。金城鎮人口的年齡構成中,有8.61%是0至14歲人口,71.85%是15至64歲人口,19.54%是65歲以上人口,是金門縣青壯年人口佔比最低的行政區[5]。
Remove ads
政治
- 珠浦鎮長:許乃協
- 城廂區長:蔡世英
- 金城區長:王秉垣
- 縣府派代:洪安鎮
- 金城區長:吳水池
- 金城鎮長:王秉垣→廖國雄→丘員
- 試辦民選鎮長:石炳炎
- 正式民選後
- 第1、2屆鎮長:許績永
- 副鎮長代理:符文敏
- 第3、4屆鎮長:鄭慶利
- 第5屆鎮長:徐文理(任內過世)
- 副鎮長代理:陳世基
- 第5屆補選鎮長:許永鎮
- 第6、7屆鎮長:許金象
- 第8、9屆鎮長:蔡輝詩
- 第10、11屆鎮長:石兆瑉
- 第12、13屆鎮長:李誠智(現任)
金城鎮公所是金城鎮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金城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金門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金城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6課2室等8個內部單位[7]。
金城鎮民代表會是金城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金城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金城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選區劃分上為不分區,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8][9]。
教育
Remove ads
交通

旅遊

民俗慶典
特色活動
- 和平愛戰地文化體驗營遊會
- 翟山坑道音樂節
特產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