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山 (明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山明朝皇室墓葬區,是當時使用的稱謂,指今北京市西部山區。

在明代,金山(金山口[1])與西山混用[2]。當代研究者指「西山乃京西諸山之總稱」,「金山乃西山之泛稱」。當地民眾形容此處墓葬區為「一溜邊山七十二府[3]:122[a]」或「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金山西起今天的天泰山麓[4],涉及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山區[5][4]

歷史

永樂遷都北京後,除景泰帝外,歷代明朝皇帝皇后均安葬於順天府昌平州天壽山十三陵內,部分妃嬪皇子陪葬。沒有陪葬十三陵的妃嬪則大都安葬於金山。夭折的親王皇子)、公主皇女)亦安葬於此[6]:29。親王(皇子)成婚後,多離京就藩,死後安葬於封地。而無兒子的親王,則有回京安葬金山的例子。安葬時,他們的妻子(親王妃)、女兒隨葬[4]。已婚公主(皇女)和駙馬亦有不安葬於駙馬家族墓地、「奉敕」「俱葬金山」的情況[3]:122。皇帝孫輩中,有明神宗孫女安葬於金山的例子[b]

明成祖安葬於長陵殉葬妃嬪安葬於長陵兩側的東、西井明仁宗開始,妃嬪普遍的安葬於金山成為慣例[7]:28明憲宗妃嬪合葬一墓。明神宗時,包宜妃陳靜妃因逝世時間相近,合葬一墓。由於有明憲宗妃嬪合葬的先例,於是妃嬪合葬一墓成為慣例[6]:30

明朝滅亡後的清初,金山陵墓已荒廢過半。乾隆年間,當地已逐漸形成村落。陵墓日漸湮沒[6]:29。在當代,除景泰陵外,地面建築早已不存在,多有地名留存[4]。1951年8月至11月,曾對明神宗七嬪合葬墓[c]明熹宗三妃合葬墓[d]進行考古發掘[6]:29。進入2000年代後,因城市建設加速,墓地所在的石景山區農民一次性、整建制農轉居。因金山陵墓產生的地名逐漸消失[4]

Remove ads

葬於金山者

景泰陵外,金山陵墓區內,有說妃嬪親王皇子)、親王妃公主(皇女)、駙馬的單人墓、合葬墓總計為七十九墓[5]。當地民眾則籠統稱為「七十二府(墳)」[3]:122[4][5]

最早安葬於此的是明仁宗妃嬪。他有三位妃嬪殉葬,其餘三位妃嬪自然死亡後安葬於金山。明宣宗妃嬪都陪葬景陵,僅有一妃安葬於金山[7]:28[6]:29

明英宗十八位妃,一位安葬於綿山,其餘安葬於金山[7]:29。獨葬於綿山者是劉敬妃。按明英宗遺願,她本應遷葬裕陵[8]。明英宗第四子朱見淳墓地稱四王府,應是當政的景泰帝未以親王禮安葬侄子的緣故[5]。明英宗第五子朱見澍墓地稱「秀府」,在今石景山區西北部秀府村北。王妃黃氏亦安葬此地[4]香山東麓有一處墓地——傑王府,然明代無封為傑王者。有作者根據「吉王」與「傑王」同音,認為當是明英宗第七子朱見浚墓地[5]明英宗復僻,重新掌權後,將弟弟景泰帝以親王禮安葬在金山[2],所建墓葬即景泰陵。景泰帝兒子朱見濟亦安葬於金山[1]

明憲宗十四位妃,一位安葬於茂陵西南,十三位[7]:29(或說十二位妃[6]:29)安葬於金山。1963年考古發掘鑲紅旗營妃嬪墓,共有七座妃墓[e]。明憲宗次子朱祐極追諡悼恭太子,墓地稱悼恭府,訛稱道公府。東鄰娘娘府[5]。明憲宗第五子朱祐棆墓地因守墳的墳戶姓師,故稱師府,後訛傳為石府,石府村又分上石府、下石府。他的王妃、女兒隨葬。明憲宗第八子朱祐枟和王妃吳氏合葬,其墓稱雍王府。雍王府、明憲宗第十二子朱祐橓的墓地(金王府)、第十四子朱祐楷的墓地(申王府)、崇禎帝諸子墓地(西小府)處於今石景山區中部的同一區域,或相鄰。雍王府、金王府、西小府均北倚翠微山[4]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承認叔叔景泰帝的皇帝身份,景泰陵升格為帝陵[2],成為金山區域內唯一的帝陵。

明世宗的七位妃陪葬於明十三陵,其餘妃嬪二十八人,安葬於京西紅石口和峰峪口[7]:29明神宗七嬪合葬金山[c]。明神宗早夭諸女的墓地稱西小府,北靠明英宗第四子朱見淳的墓地四王府。1971年,仙居公主墓被發現[5]

明光宗妃——李莊妃墓地所在稱劉娘府、劉娘墳、劉娘娘墳,曾誤以為崇禎帝生母劉氏的初葬墓。1950年代,開挖永定河引水渠時,有兩方墓誌出土。推測另一位墓主是李康妃。劉娘府村東則安葬有三位明神宗的孫女[b][5]

明熹宗三妃合葬金山[d][6]:29崇禎帝早折的第二子朱慈烜、第七子朱慈燦安葬於今石景山區中部。墓地亦稱西小府,南瀕永定河引水渠,西近福壽嶺,北倚翠微山[4]

Remove ads

備註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