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銀盤計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銀盤計劃」(英語:Silverplate)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的代號名稱。最初指為使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能夠投擲原子彈而實施的飛機改裝項目,後擴展至涵蓋相關訓練與作戰行動。項目原始指令主題行寫作「鍍銀計劃」(Silver Plated Project),經長期使用簡化為「銀盤」(Silverplate)。

1943年8月,維吉尼亞州達爾格倫海軍試驗場開始進行比例模型測試。1943年11月,代號「普爾曼」(Pullman)的首架銀盤計劃B-29原型機啟動改裝,1944年3月起在加利福尼亞州穆羅克陸軍機場投入炸彈飛行測試。測試結果促使對炸彈與飛機實施進一步改進。
1944年8月,美軍訂購17架銀盤計劃量產機,供第509混合大隊開展實戰機型訓練及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測試炸彈配置。1945年2月追加訂購28架作戰用機,該批次包含1945年8月執行廣島與長崎原子彈轟炸的飛機。連同「普爾曼」原型機,二戰期間及戰後共生產46架銀盤B-29。1945年7月再訂購19架,於戰爭結束至1947年底間交付,總計製造65架。戰後「銀盤」代號停用,但改裝工作以新代號「鞍架」(Saddletree)持續進行,另有80架B-29在此計劃下完成改裝。最後一批改裝於1953年完成但未投入使用。
Remove ads
起源
銀盤計劃始於1943年6月,當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E-7小組的小諾曼·拉姆齊確認波音B-29超級堡壘是美國當時已經服役的飛機中唯一能搭載兩種擬議核彈構型的機型:管狀的「瘦子」或橢圓形的「胖子」。[1]
在選定B-29前,美軍曾認真考慮採用彈艙長達33英尺(10公尺)的英國「蘭開斯特」轟炸機投擲原子彈。該機型雖需較少改裝,但要求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機組接受額外訓練。曼哈頓計劃負責人萊斯利·格羅夫斯少將與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上將堅持儘可能使用美國飛機[2]。B-29卓越的航程與高空性能使其成為更優選擇,自1943年11月啟動B-29改裝計劃後,採用「蘭開斯特」轟炸機的提議再未被提及[3][4]。
首架B-29於1943年7月1日交付美國陸軍航空隊[5],格羅夫斯當月晚些時候會晤阿諾德。格羅夫斯向阿諾德通報曼哈頓計劃,並請求協助測試擬議核彈構型的彈道性能。阿諾德與洛斯阿拉莫斯軍械部主任威廉·S·帕桑斯上尉安排1943年8月在維吉尼亞州達爾格倫海軍試驗場進行測試。因無飛機可搭載17英尺(5.2公尺)長的「瘦子」核彈,遂改用9英尺(2.7公尺)比例模型。測試結果不盡如人意——炸彈呈平旋下墜——但證明了全面測試計劃的必要性。[5][6]
1943年9月,格羅夫斯再次會晤阿諾德。他告知阿諾德正在考慮第二種核彈構型「胖子」,正式請求開展進一步測試,要求改裝不超過三架B-29用於搭載核子武器,並組建特遣部隊進行投彈訓練。阿諾德將此項任務委派給奧利佛·P·埃克耳茲[a]少將,埃科爾斯隨即指定羅斯科·C·威爾遜[a]上校擔任項目軍官。[8]
Remove ads
代號
「銀盤」最初指為使B-29具備核子武器投擲能力而實施的飛機改裝項目,後擴展至涵蓋相關訓練與作戰行動。1945年3月起,飛機改裝工作劃歸曼哈頓計劃阿耳伯塔計劃管轄[9]。該項目原始代號為「鍍銀」(Silver Plated),經長期使用簡化為「銀盤」(Silverplate)。出於保密考慮,「銀盤」代號未正式登記,導致戰爭部分配該代號給其他項目時引發混淆,阿諾德辦公室最終勒令其他機構停用該代號[10]。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瘦子」與「胖子」核彈代號被美國陸軍航空隊沿用。軍方編造掩護說辭,稱「銀盤」計劃是為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瘦子)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胖子)秘密會面改裝的一節普爾曼車廂。[10]
初步實驗

1943年11月3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向俄亥俄州萊特基地的陸軍航空器材司令部下達對B-29進行改裝的絕密指令[1]。曼哈頓計劃將於12月中旬向萊特基地交付全尺寸核彈模型,由陸軍航空器材司令部[b]完成飛機改裝後運至加州穆羅克陸軍航空基地進行載彈和投彈飛行測試。編號「42-6259」(陸軍航空器材司令部工程處內部代號「普爾曼飛機」)的B-29-5-BW飛機於1943年11月30日交付堪薩斯州斯莫基希爾陸軍機場第468轟炸機大隊,12月2日轉場至萊特基地。[12]
對「42-6259」號機彈艙的改裝工程量龐大且耗時。其四扇12英尺(3.7公尺)彈艙門及艙間機身段被拆除,改為單一33英尺(10公尺)彈艙。初期槍式核彈長約17英尺(5.2公尺),需置於後彈艙且部分伸入前彈艙;內爆式核彈則安裝於前彈艙[12]。為兩種核彈配置新型懸掛支架,各彈艙加裝獨立雙聯釋放機構,採用改進的滑翔機牽引索連接-釋放裝置[13]。
炸彈形狀測試
「普爾曼」B-29於1944年2月20日飛抵穆羅克,2月28日開始測試。完成24次投彈後,為改進「瘦子」核彈暫停試驗[14]。炸彈未能即時釋放導致校準測試受阻。在3月16日最後一次測試飛行中,「瘦子」核彈在飛往靶場途中意外脫落,砸毀彈艙門並嚴重損壞飛機[15]。經查證,四起故障皆因改裝滑翔機機構無法承受核彈重量所致,後改用英國「蘭開斯特」B.I特別版搭載12,000磅(5,400公斤)高腳櫃炸彈的G型單點懸掛裝置與F型釋放機構[16]。

「普爾曼」B-29在萊特基地完成維修後,於1944年6月最後兩周恢復測試,投擲了三枚「瘦子」和九枚「胖子」模型[16]。高速攝影顯示尾翼在壓力下摺疊導致彈體墜落軌跡不穩。經對「胖子」模型測試多種穩定箱與尾翼組合後,最終採用被稱為「加州降落傘」的配置——金屬板框架構成的立方體尾箱內設置八片尾翼,每片間隔45度(四片正交翼加四片對角翼)——成功消除持續擺動問題[17]。
當時「瘦子」槍式設計基於鈽-239同位素的可裂變性,而該超純同位素僅能通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回旋加速器以微克量級製備。1944年初漢福德區生產反應爐投產後,發現獲得的鈽-239與鈽-240混合物自發裂變率過高。為避免提前引爆,槍式設計的砲彈初速需大幅提高,導致彈體長度超出實用範圍。[18]
鈽基設計的「瘦子」方案因此被放棄,轉而重新設計使用鈾-235的核彈。所需砲彈初速顯著降低[19],使最終代號「小男孩」的核彈槍管長度縮短至不足10英尺(3.0公尺),可裝入標準B-29彈艙。「普爾曼」遂被改回標準B-29的後彈艙配置[20],後續所有銀盤計劃飛機均沿用此構型。1944年9月,「普爾曼」B-29轉場至猶他州溫多弗陸軍航空基地,由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繼續開展投彈測試,直至12月因著陸事故損毀[21]。
Remove ads
戰時生產版本

1944年8月22日,為滿足即將組建的原子彈任務訓練部隊需求,美軍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以南的奧福特基地格倫·L·馬丁公司改裝中心啟動銀盤B-29量產階段,代號98146-S項目[22]。首批三架改進型銀盤B-29於10月中旬交付陸軍航空隊並轉場至溫多弗。這些飛機在前彈艙安裝重新設計的H型懸掛架配英國單點炸彈釋放器,後彈艙則裝載副油箱。駕駛艙增設「武器操作員站」,配置監控炸彈投放與引爆的控制面板用於實戰投彈[23]。14架量產機配屬第393轟炸機中隊訓練,3架移交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進行投彈測試[22]。
截至1945年2月,第二批17架飛機亟需升級,尤以第216陸軍航空隊基地部隊的機型為甚。第393轟炸中隊(此時已隸屬第509混合大隊)的四架飛機被調撥至第216部隊以應對測試強度提升。鑑於逐架改裝效率低下,軍方決定啟動新量產批次。第三批代號98228-S項目的首批五架同樣交付測試部隊,該批次總計28架,其中15架作戰型號自4月起陸續配屬第393中隊[23]。最後八架直至8月兩次原子彈任務結束後才交付——兩架移交第216部隊,餘下六架作為替補機劃歸溫多弗第509大隊,以防備天寧島基地出現作戰損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天寧島行動期間未損失轟炸機,但這六架中有五架在隨後數年的墜機事故中損毀[24]。

最終版戰時「銀盤」B-29整合了該機型的全部技術改進,包括柯蒂斯電動可逆槳距螺旋槳、快速啟閉彈艙門的氣動執行機構等銀計劃專屬改裝。除保留英國F型炸彈釋放器與G型懸掛裝置外,還加裝電氣-機械雙模炸彈釋放系統[23]。早期B-29飽受發動機故障困擾,銀盤轟炸機亦不例外[25]。1945年2月就有一架因發動機起火嚴重損毀而報廢[26]。1945年7月至8月交付的後期機型換裝燃油噴射式萊特R-3350-41發動機,可靠性與性能顯著提升,成為第509混合大隊作戰成功的關鍵因素[25]。
「胖子」核彈與「南瓜」炸彈(外形及操作方式類似「胖子」的高爆訓練彈)重量均超過10,000磅(4,500公斤),即便換裝更強發動機仍須減重[27]。通過拆除全部砲塔與裝甲鋼板實現減重,早期銀盤機型由第509混合大隊自行完成改裝,後期型號出廠即無武裝。這些B-29的性能較標準型號有顯著提升[23]。
B-29在30,000英尺(9,100公尺)高度飛行可規避日軍防空火砲有效射程[28]。每次「南瓜」炸彈任務由三機編隊執行,旨在使日軍誤判小規模B-29編隊不值得全力攔截。該策略成效顯著,日軍戰鬥機僅偶爾嘗試攔截第509混合大隊飛機[29]。其中一架B-29在作戰中遭受輕微戰損[30]。
Remove ads
銀盤作戰部隊
包括「普爾曼」原型機在內,二戰期間共生產46架銀盤B-29。其中29架戰時配屬第509混合大隊,15架參與廣島與長崎原子彈轟炸任務。1945年7月追加訂購的19架於戰末至1947年底間交付,此時首批46架中僅13架仍可運作。總計65架銀盤B-29中,1948年初有32架處於戰備狀態[31]。馬丁-奧馬哈工廠生產57架,其餘8架由波音-威奇塔廠製造。這65架轟炸機最終有31架改裝為其他構型,16架封存後拆解,12架毀於事故(含4架提尼安島作戰機)。執行歷史性核打擊任務的兩架飛機——「埃諾拉·蓋伊」號與「博克斯卡」號——現陳列於博物館。[32][33][34]
美國空軍另一支使用「銀盤」B-29的作戰部隊是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比格斯空軍基地的第97轟炸聯隊。1949年中,該部隊從換裝B-50D轟炸機(B-29升級版)的第509轟炸聯隊接收27架[35]。此次裝備更新是1949年原子打擊力量擴編至十個聯隊計劃的一部分[36]。一年內這些飛機全部轉為TB-29教練機。另有一架臨時派駐英國的銀盤B-29改裝為WB-29氣象偵察機,調往加州崔維斯空軍基地第9轟炸機聯隊[35]。最後一架擔任核子武器載機的「銀盤」B-29於1951年11月轉作他用,為歷時近八年的銀盤計劃畫上句號[37]。
Remove ads
鞍架
「銀盤」代號於1947年5月12日因安全性問題停用[38],由僅針對飛機改裝的「鞍架」項目取代。最初「鞍架」僅適用於B-29改裝,後擴展至B-50與B-36轟炸機[31]。其改裝內容包括新型彈艙框架與吊裝系統,並以新研發的U-1氣動炸彈釋放裝置替代英國FG型釋放器。由於B-50交付延遲,「鞍架」項目直至1948年2月啟動,薩克拉門托空軍裝備區對36架B-50各進行了6,000工時的改裝[39]。
1948年1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令對225架B-29、B-50和B-36轟炸機實施核子武器搭載改裝,另包括8架C-97「同溫層貨運機」用於運輸炸彈組裝團隊。當時戰略空軍司令部已裝備32架銀盤B-29,空軍裝備司令部受命對另外80架B-29、36架B-50A、23架B-50B和18架B-36B實施「鞍架」改裝項目。B-36A型需經重大改裝才能攜帶核子武器。[39]
鑑於假想敵為蘇聯,這些飛機還需進行「過冬」改裝以適應北極基地作戰。1948年4月16日,「寶石」(Gem)代號被指定用於所有提升原子打擊能力的改裝項目,包括對36架B-29的改進及另外36架的空中加油能力加裝。加上80架「鞍架」B-29,總計145架B-29完成核子武器搭載改裝,其中117架配屬作戰部隊。[38]
1951年10月,鑑於美國空軍計劃擴編至95個聯隊且B-47項目進度延遲,空軍裝備司令部奉命對庫存的180架B-29實施改裝以搭載Mark 4、Mark 5、Mark 6和Mark 8型核彈。改裝工作在俄克拉荷馬城與薩克拉門托進行。至1953年9月全部交付時,B-29已開始淘汰,這些改裝機未投入實戰即重新封存。[40]
Remove ads
成本
1945年,每架B-29轟炸機成本為78.2萬美元,「銀盤」改裝費用3.2萬美元,故單架銀盤轟炸機總成本達81.4萬美元。65架戰時銀盤B-29總造價5300萬美元,加上700萬美元後勤支出,銀盤計劃總成本約6000萬美元。[41]
腳註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