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鋸齒龍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鋸齒龍科
Remove ads

鋸齒龍科(學名:Pareiasauridae)又譯頰龍,是一類副爬蟲類,繁盛於二疊紀中期至晚期,是晚古生代非常特別的植食性副爬蟲類。

快速預覽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這些動物的體型矮胖,中型到大型(身長60cm到3m長),有非常大的身體(推測重達600公斤)、強壯的四肢、寬大的腳掌、相對小的頭部、短尾巴。牠們由皮膚上的骨質甲片所保護,形成對掠食動物的防護。但牠們的最奇特處,是笨重頭骨延伸出奇特突起物與隆起物。

鋸齒龍類的牙齒呈葉狀、多尖頭,類似鬣蜥卡色龍科與其他草食性爬行動物的牙齒。牠們的肋骨寬大形成寬廣的體腔(可能具有龐大的消化系統),顯示這些有著恐怖外表的爬行動物,其實是植食性動物。

據研究表示其包含的瘤頭龍屬Bunostegos)是最早實現四足完全直立的羊膜動物[1]

在1997年,有科學家提出鋸齒龍類最終進化成烏龜。牠們都屬於無孔類,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數種鋸齒龍類的甲片已經進化成骨板,也許是龜殼的前驅[2]。在2005年的大規模鋸齒龍類演化關係研究,則提出烏龜是小型鋸齒龍類的近親,例如:Pumiliopareia[3]。然而,批評者指出這理論有問題,例如鋸齒龍類的鱗甲與烏龜的龜殼的不相似,這可能是同源演化的後果[4]。最新的分子學實驗研究支持龜鱉類起源於雙孔類的觀點[5],其導致龜鱉類起源於鋸齒龍類的理論破產。

Remove ads

大眾文化

參考資料 / 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