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滿洲源流考

滿清時代的史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满洲源流考
Remove ads

欽定滿洲源流考[a]滿語ᠮᠠᠨᠵᡠᠰᠠᡳ
ᡩᠠ
ᠰᡝᡴᡳᠶᡝᠨ ᡳ
ᡴᡳᠮᠴᡳᠨ
ᠪᡳᡨ᠌ᡥᡝ
穆麟德轉寫Manjusai da sekiyen-i kimcin bithe[2])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十九日內閣奉上諭,阿桂于敏中和珅董誥等人奉詔編撰的滿洲民族歷史的書籍。九月初八日乾隆帝欽定書名為《滿洲源流考》。至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陸費墀完成校對,正式上呈。

Thumb
欽定滿洲源流考

架構

全書共二十卷,分部族(卷一至七)、疆域(卷八至十三)、山川(卷十四、十五)、國俗(卷十六至二十)四門。

內容

《滿洲源流考》一書將滿洲人的源流與族群特質直接追溯到上古的肅慎[3],經過渤海國、金朝的沿革而存續至清代[4]。由於強調滿洲人與先祖是長久自外於中原的一群人,《滿洲源流考》也從其認定的「滿洲」(包含三韓、新羅等等)地域來尋找各種歷史解釋,將朝鮮三國時期的三國也納入滿洲歷史之內。該書特別強調滿洲人與金朝之聯繫,指出三仙女神話不出白山黑水之境,愛新覺羅氏即便受命亦仍係大金部族。關於金朝國號之來源,《滿洲源流考》則追溯到新羅王室的金姓,認為完顏氏來自新羅,遂以金為國號。乾隆帝試圖藉此書塑造清代滿洲人的族群文化認同,代表此時清廷出現不同於其他北族王朝的族群與正統策略,是藉著強調族群特質來形塑正統,並藉此鞏固明清之間「本屬各國」,是故得統最正之論[3],體現其作為塞外而來的征服王朝統治合法性[4]

爭議

乾隆帝通過對照東北亞古今族群的聯繫,透過東北文化的純粹性與滿洲自身的歷史經驗,強調東北亞民族間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滿洲源流考》的方法也忽略滿、漢文都有古、今音義的差異,也不考慮元代蒙古人名有大量來自阿拉伯、波斯等語言,誤譯諸多人名地名,站在今人的角度來看,乾隆考據的成果錯漏百出[3]

書中《御製三韓訂謬》對早期朝鮮半島歷史中的「三韓」解釋稱「當時三國必有三汗,各統其一,史家不知汗為君長之稱,遂以音同誤譯」,認為三韓即「三汗」[1]。而實際上韓語中的「韓」()本意為「大」[5]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