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項全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项全能
Remove ads

三項全能(英語:triathlon,源自古希臘語詞根「τρι」 (三) 與「ἆθλον」 (競賽)),又稱為鐵人三項,簡稱鐵人賽三鐵,是由三項運動組成的比賽。現代比賽由游泳腳踏車長跑三個項目組成,運動員需要按順序連續完成三個運動項目,轉換項目時更換衣服和鞋的時間亦計算在比賽時間內。因此,若運動員只擅長其中一項,並不代表比賽佔有優勢。運動員進行比賽前需要適當地鍛煉體能和耐力,以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夠順利地完成。

Thumb
鐵人三項的項目: 游泳、腳踏車及跑步

三項全能在中文世界裡更廣泛地被稱為「鐵人三項」[1]。但實際上,「鐵人三項」的英文名「Ironman Triathlon」是世界鐵人公司(WTC)的註冊商標,僅用於WTC舉辦的三項全能賽事,而且具有特定的賽程,可以視為三項全能的一種。世界鐵人公司的鐵人三項運動賽事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令「鐵人三項」成為了三項全能的代名詞。

Remove ads

歷史

根據前鐵人冠軍、三項全能運動史學家和作者:斯科特·廷利英語Scott Tinley的考證,關於鐵人三項運動的起源,法國在20年代至30年代間所舉行的一場比賽稱為「三項運動」(Les trois sports)、「靈動者競賽」(La Course des Débrouillards)和「多面手競賽」(La course des Touche à Tout)。現在,這場比賽每年在法國茹安維爾勒蓬舉行。在1920年法國報紙「L´Auto」報導一場被稱為「Les trois sports」的比賽,比賽包括有3公里跑步、12公里腳踏車和橫越馬恩河。三個項目一氣呵成沒有任何休息。在1927年法國報紙報導在馬賽的一場比賽。有一篇"Les trois sports"(三項運動)的文章,報導於1934年在拉羅謝爾的一場比賽,由三個項目所組成:

  • 穿過一條海峽(約200公尺)。
  • 在拉羅謝爾港和拉勒公園(parc Laleu)周邊的腳踏車競爭(10公里)。
  • 在安德烈·巴爾博體育場(stadium André-Barbeau)的長跑(1200公尺)。

從30年代起,很少人聽說過三項全能運動,直到1974年位於南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米申灣英語Mission Bay,在那裡開始有一群由朋友組成的團體一同訓練。這次事件被完整地記錄下來。這些人大部分是跑者、游泳選手和腳踏車選手,在長期的訓練季之前投入非正式的比賽。由傑克·約翰斯通英語Jack Johnstone)和唐·沙納漢(Don Shanahan)指導及規劃,首次的米申灣三項全能運動在1974年9月25日舉行且有46名運動員參加。當現代三項全能運動開始時,這個日期被慶祝。

1978年,第一個現代長途三項全能運動在夏威夷舉行,稱為鐵人三項全能運動(Hawaiian Iron Man Triathlon),項目有2.4英里(3.86公里)游泳、112英里(180.2公里)腳踏車及26.2英里(42.2公里)馬拉松,這個主意在1977年的瓦胡拉力賽(Oahu Perimeter Relay)(五人小組比賽)頒獎典禮期間出現。參加者多是中太平洋跑者與懷基基游泳俱樂部(Waikiki Swim Club)的跑者與泳者,這些成員早已就那些運動員更為適合有過長期的討論。在這一次,美國海軍指揮官約翰·科林斯(John Collins)指出在運動雜誌裡的一篇新近文章說明,埃迪·默克斯,偉大的比利時腳踏車車手,打破了其他運動員所測量的"肺活量"記錄,或許腳踏車車手比其他人更適合加入這項運動。科林斯指揮官和他的妻子,朱蒂,已經參加在1974和1975年在加利福尼亞的Mission Bay由聖地牙哥跑道俱樂部舉行的三項全能運動,及於1975年在科羅納多的和樂觀者運動宗教節日的三項全能運動會。出席的許多其它軍方運動員也熟悉這個在聖地牙哥進行的比賽,因此他們理解科林斯指揮官的建議,結合已經在島上存在的三場長途比賽:懷基基游泳賽(Waikiki Roughwater Swim)(2.4英里/3.862公里)、歐胡腳踏車環島賽(the Around-Oahu Bike Race)(115英里;最初是一個兩天的運動項目)和檀香山馬拉松(Honolulu Marathon)(26.219英里/42.195公里)。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當初沒人注意到腳踏車賽得比兩天,而不是一天;科林斯指揮官經過計算後,減去三英里的腳踏車賽程並以逆時針式環島,這樣車手能在懷基基游泳賽的終點出發並且在阿洛哈塔,即檀香山馬拉松的起點結束。在比賽之前,每名運動員收到3張紙(列舉一些規章和課程描述)。在最後一頁上手寫的是這次勸告:游2.4英里!騎車112英里!跑26.2英里!在你有生之年自誇!科林斯對一個臭名昭彰的本地跑者點頭,並說:"無論誰首先完成,我們將叫他為鐵人。"十五人在1978年2月18日的清晨出發,十二人完成比賽,世界第一個IRONMAN,戈登·哈勒(Gordon Haller),在11個小時,46分鐘和58秒內完成。

今天,許多不同距離的三項全能運動運動項目在全世界舉行。標準1.5/40/10的「奧林匹克距離」,是由長時間三項全能運動比賽的指導者吉姆·柯爾(Jim Curl)於80年代中期所創造的,之後在1982年和1997年之間,他和合伙人,卡爾·托馬斯(Carl Thomas)成功地摧生美國三項全能運動系列。USTS在將三項全能運動推廣給大眾方面,比任何其他組織更為努力。夏威夷鐵人三項全能運動現下作為Ironman世界對抗賽,但舉辦比賽的世界三項全能運動協會(The World Triathlon Corporation),也讓在世界其他地方舉行的三項全能運動被稱為鐵人。其他由非世界三項全能運動協會的組織所舉辦的賽事不能以官方名稱「鐵人」稱之。這樣的三項全能運動可能被描述成"鐵距離"或者「半鐵」,但是"Ironman"的品牌是世界三項全能運動協會的資產。

國際鐵人三項聯盟(The 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 ITU)創建於1989年,為國際賽事的管理機構,一直努力於將鐵人三項加入奧運比賽項目。國際鐵人三項聯盟從未正式地批准使用鐵人三項全能運動這個名稱。 一些人認為夏威夷鐵人賽應被國際鐵人三項聯盟正式的認證為世界對抗賽。不過國際鐵人三項聯盟對長距離三項全能運動表達了少許的興趣,而將焦點放在將較短程的賽事加入奧運會。

三項全能在2000年的雪梨奧運首次成為奧運比賽正式項目(1500公尺游泳、40公里腳踏車、10公里跑步)。2016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首次成為帕運會項目提供不同障礙人士參與。

從它被建立起,現在的三項全能運動已經顯著成長,每年在全世界有成千上萬名競賽者競逐於數千場比賽中。 這項運動的歷史記載於斯科特·廷利的書《三項全能運動:個人歷史》(Triathlon: A Personal History)中。

Remove ads

比賽形式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更多資訊 Name, Swim ...

超過全程的鐵人三項被歸類為超級鐵人三項

鐵人三項並不局限於這些規定的距離。比賽組織者可以根據各種距離限制或吸引特定類型的運動員來設置任意組合的距離。

標準奧運距離1.5/40/10 公里(0.93/24.8/6.2 英里)是在1980年代中期由資深鐵人三項賽事總監吉姆·卡爾創立的,此後他與合作夥伴卡爾·托馬斯共同舉辦了1982年至1997年間的美國鐵人三項系列賽(USTS)。[6]

短程鐵人三項是美國最常見的鐵人三項賽事。例如,2022年,共舉辦了839場經美國鐵人三項協會(USAT)認證的短程鐵人三項賽事,超過所有其他距離總和。[7]

除了上述距離外,還出現了兩個新的長距離賽事,即111和222賽事。111距離包括1 km(0.62 mi)游泳,100 km(62 mi)腳踏車和10 km(6.2 mi)跑步,總距離111 km(69 mi)。222距離是其兩倍。[8]

大多數鐵人三項賽事是個人賽。另一種形式是接力鐵人三項,其中一支隊伍的參賽者輪流在比賽中完成游泳、騎腳踏車和跑步的各個部分。自2009年起,世界鐵人三項混合接力錦標賽採用了4x4混合接力賽制,每支隊伍由兩名男性和兩名女性組成。自2010年起,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鐵人三項也採用了4x混合接力賽制,並於2020夏季奧運中首次亮相。

世界鐵人三項接受腳踏車和跑步賽段距離有5%的誤差容限。[9]儘管比賽距離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尤其是在短距離鐵人三項中,但大多數鐵人三項賽事都遵循上述某一標準。

Remove ads

其他的變種

三項全能運動冬季的變種,在被雪覆蓋的比賽場地,可以包括:

另一受歡迎的變種是越野鐵人三項,是由公開水域游泳、山地腳踏車和越野跑組成,最著名的比賽是Xterra越野鐵人三項。

水陸兩項是一種連續進行的比賽形式,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參賽者需要先游泳,然後跑步;或者先跑步,再游泳,最後再跑步。比賽距離沒有固定標準。

陸上兩項的比賽形式則是參賽者先跑步,再騎腳踏車,最後再跑步,同樣比賽距離沒有固定標準。

比賽進行的方式

在一場正式的三項全能比賽中,選手通常會在比賽開始前約一小時(或更早)抵達集合地點,將裝備放置於「轉換區」(transition area)。運動員會將腳踏車、相關裝備、衣物、鞋子等提前安排在轉換區內。比賽設有兩個轉換區:一個是游泳與腳踏車之間的轉換區,另一個是腳踏車與跑步之間的轉換區。

完成裝備擺放後,運動員便前往起點準備比賽。游泳比賽的場地可能是湖泊、河流、海洋或泳池。大會工作人員會發出比賽開始的信號,運動員聽到信號後便可出發。比賽的出發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所有運動員同時出發,另一種是分批出發。

比賽場地通常設有浮標作為標記,指示參賽者完成游泳項目並離開水面。離開水面後,參賽者會盡快進入轉換區,換上腳踏車裝備。在早期的比賽中,會提供帳篷讓運動員更換衣物;而現今為了節省時間,三項全能的運動服裝已特別設計,讓選手能輕鬆進行下一項目。選手通常只需脫下泳鏡、戴上安全帽,穿上腳踏車鞋即可開始腳踏車項目。有些選手會將腳踏車鞋預先固定在腳踏車的腳踏上,以便在開始騎行後快速穿上,也有些選手選擇不穿襪子以進一步節省時間。

完成腳踏車項目後,選手會將腳踏車停放回轉換區,迅速換上跑鞋,開始跑步項目。當選手抵達終點線時,比賽即宣告完成。終點線通常設置在起點或轉換區附近。

在大部分比賽中,腳踏車與跑步項目途中的賽道上設有「補給站」,提供水、水果、餅乾、能量棒及冰塊等物資,供參賽者補充水分與能量,幫助他們完成比賽。

Remove ads

三項全能比賽的規則

三項全能是一項個人競技運動,每位參賽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賽全程。因此,參賽者在比賽中不得接受任何場內或場外人士的協助,除了比賽單位在補給站提供的食物和飲料。一些隊伍合作的戰術被明令禁止,例如由多名腳踏車選手組成小隊,利用前方選手形成的牽引氣流(drafting)來減少阻力並節省體力的主車群戰術,通常是不被允許的。

然而,這項規則在三項全能被納入奧運項目後有所改變。目前,許多三項全能比賽,包括奧運會和國際三項運動聯盟(ITU)舉辦的世界盃賽事,均允許在腳踏車項目中使用主車群戰術。這一改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支持者認為,這使三項全能比賽更接近現代國際腳踏車比賽的規則和練習方式;而反對者則認為,主車群戰術可能會削弱在游泳項目中領先者的優勢,並進一步強化腳踏車項目的影響力。

目前,主車群戰術僅限於 ITU 賽事及奧運比賽中使用,而大多數業餘比賽的規則仍然禁止使用此戰術。

三項全能比賽的計時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從起點的游泳項目到第一個轉換區(游泳時間);
  2. 第一個轉換區的停留時間(T1時間);
  3. 從腳踏車項目到第二個轉換區(騎腳踏車時間);
  4. 第二個轉換區的停留時間(T2時間);
  5. 從跑步項目到終點的時間(跑步時間)。

最後,還會計算整個三項全能比賽的總時間。比賽結果會在官方網站上公佈,其中詳細列出每位參賽者在游泳、腳踏車、跑步三個項目中所用的時間,以及總時間。有些比賽還會單獨列出各轉換區所花費的時間。

此外,其他三項全能比賽的相關規則通常會在比賽章程中列出,例如:

  • 裝備使用規定:比賽章程會明確規定可使用的裝備,例如在某些比賽中,水溫低於某一特定溫度時可以穿保暖泳衣;在小鐵人比賽中也允許穿保暖泳衣。
  • 比賽中禁止干擾他人:參賽者在比賽進行中不得干擾其他參賽者。

針對腳踏車項目,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則:

  • 安全帽規定:參賽者必須在踏上腳踏車前戴好安全帽,並且在整個腳踏車項目期間不得脫下安全帽,否則將被取消參賽資格。
Remove ads

職業級賽事

職業級三項全能運動的世界主要分成三種型式:

  • "短程",或稱為奧運距離賽事,由國際鐵人三項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ITU))舉辦,包括ITU世界盃系列和ITU世界冠軍聯賽。在2004年時,ITU世界盃包含75種不同的比賽。
  • "長程",或"鐵人"賽事,由世界鐵人公司(World Triathlon Corporation(WTC))舉辦,協會也舉辦每一年的夏威夷鐵人世界冠軍賽(Hawaii 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這些比賽並不被ITU認定為「官方」的競賽,但不可否認地卻是最廣為人知的運動系列。
  • XTerra路外三項全能運動冠軍賽系列。

同時,ITU還具有長距離三項全能係列,同鐵人的標準相比除游泳以外的其他兩項賽程都有所輕微縮短。這個賽事是新開設的,2005年舉行了4次年度比賽。許多運動員同時參加鐵人和ITU長距離的比賽。

鐵人三項是世界鐵人公司(WTC)的商標,用於WTC舉行的系列賽事。同樣比賽長度,但不是由WTC組織的賽事,通常被稱為「鐵人式三項全能(Iron Distance Triathlon)」。

Remove ads

鐵人三項與健身健美

三項全能運動員通常擁有完美的體形和體質,許多業餘選手選擇參與三項全能,正是為了塑造身形和鍛煉身體。由於這三項運動(游泳、跑步、腳踏車)均屬於耐力運動和有氧運動,三項全能運動員需要在這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訓練。因此,他們相較於僅專注於單一項目(如游泳、跑步或腳踏車)的運動員,更能實現全身肌肉的平衡與發展。

鐵人三項的訓練

三項全能的每個項目的訓練和比賽方法,與專項運動有顯著區別。有些原本專注於游泳、腳踏車或跑步的單項運動員參加三項全能比賽,僅僅將其單項的技巧和原理運用到三項全能中,往往無法達到最佳效果。三項全能運動員需要進行特別設計的訓練,才能在每個項目中發揮最佳狀態。

游泳

Thumb
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過渡到三項全能的游泳部分

為了保留足夠的體力應對之後的腳踏車和跑步,三項全能運動員在游泳時通常不會使用過於耗費體力的泳姿。許多運動員採用經過改良的泳姿,以應對急流、湧浪等環境挑戰。此外,三項全能的游泳項目經常在戶外水域進行,而非室內泳池。這要求運動員注意水流方向,利用其他選手製造的水流來獲得優勢。他們經常使用「海豚踢」或潛水技術來逆浪前進,並在游泳結束時利用身體衝浪藉助波浪的力量提高速度。此外,戶外水域游泳時,運動員需要抬頭尋找地標或浮標來確保方向,這需要改良的泳姿以兼顧視線和速度,不浪費體力。

由於戶外水域的水溫可能偏低,專為三項全能設計的保溫潛水服具有保溫、增加浮力和減少水阻的功能,能有效提升游泳速度。一些比賽規定,只有在水溫不超過攝氏25度(華氏78度)的情況下才能穿保溫潛水服;另一些比賽則允許在任何水溫下穿著,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成為必須裝備。某些賽事中,職業選手可能被禁止使用保溫潛水服,而年齡組選手則無需遵守此規定,這是由於不同組別的水溫規則存在細微差別。

腳踏車

三項全能的腳踏車項目(奧林匹克三項全能和 ITU 世界盃賽事除外)與傳統的職業腳踏車賽事有明顯不同。在三項全能比賽中,禁止使用主車團戰術,因此參賽者不會組成主車團。由此,這種比賽形式與個人計時賽最為相似。三項全能的腳踏車比賽更加重視空氣動力學,並採用了一些特殊設計,例如更陡的座椅角度,以改善空氣動力表現並放鬆參賽者用於跑步的肌肉群(詳見「三項全能裝備」)。此外,在腳踏車賽段的尾聲,三項全能運動員通常會以更高的踏板頻率騎行,以幫助放鬆和伸展肌肉,為隨後的跑步賽段做好準備。

跑步

三項全能比賽的跑步項目是在完成其他兩項比賽後進行,此時運動員經過長時間的比賽,肌肉往往已經開始疲勞和酸痛。因此,從腳踏車過渡到跑步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初次參加三項全能比賽的運動員常常會在開始跑步時感到大腿酸軟,並且跑步速度遠低於平時練習的速度。為了幫助身體適應,運動員通常在訓練中採用腳踏車和跑步交替的方式進行輪換訓練。

著名賽事

每年世界各地均有多項三項全能賽事舉行,有些比賽會因為歷史悠久或特殊的比賽環境而享負盛名,以下列出其中一些比賽:

  • 鐵人三項賽(或稱為夏威夷鐵人世界競標賽),科納,夏威夷。首次舉辦於1978年,這是距離這項運動的創立僅有五年。腳踏車賽段包含在夏威夷主島火山岩上的超過一百英里的距離,在那裡日間氣溫可以達到攝氏43度,風力有時可以達到90公里每小時。這個賽事對在其他鐵人賽里具有經驗的選手都是一種挑戰。
  • 逃離阿爾卡特拉斯島。這個比賽的賽距並不標準。比賽從環繞舊金山灣區阿爾卡特拉斯島冰冷海水中的1.5英里(2.4公里的)游泳賽段開始,緊接著是18英里(28公里)的腳踏車賽段和在山區的8英里(13公里)跑步賽段。這段跑步賽包括了一段臭名昭著「沙梯」——一段在海岸懸崖的400階的坡路。最近,這個賽事又增加了第三個賽段:一段在游泳和腳踏車之間的一英里的熱身跑,用來減少體溫過低的問題。
  • 野花賽從1983年起,每年五月一號左右在南加州的聖安東尼奧湖舉行,賽程只有鐵人賽的一半,但卻以山地賽段聞名。它現在發展成有三個不同距離的賽事,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賽事之一,每年有8,000餘名運動員參加。
  • 一生健康三項全能。這項比賽提供最高的三項全能獎金,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運動員。無論你是職業還是業餘,都被歡迎參加這個在明尼拉普樂士明尼蘇達夏天舉行的激動人心的「公平」賽事。之所以稱為「公平」是因為男運動員在女運動員之後出發。這個提前的時間是根據以前的比賽成績,目前的賽制個人記錄等確定的。這場性別大戰也是這場比賽最有意思的地方。
  • 惠普挪威極限三項全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這是世界上最艱難的鐵人距離比賽。也是最北邊的比賽,比賽地點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市同一緯度。比賽穿越了一些挪威最美麗的地方,而且遠離平常的巡迴賽。HP挪威人開始於一個美麗的海峽,結束於海拔1850公尺高的內陸。總共要爬坡5000公尺
  • 耐久者(Enduroman)"拱門到拱門的挑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這一超常賽事始於從倫敦大理石拱門當肯特郡海濱多佛市的87英里跑步,接著是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游泳,最後結束於從加來到巴黎凱旋門的180英里腳踏車賽。時鐘從大理石門開始計時,到凱旋門截止。只有三名運動員完成了這個挑戰,目前的紀錄保持著是Eddie Ette,81小時5分鐘。
  • 芝加哥三項全能賽,在2006年,芝加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為全世界最多人參與的三項全能賽事,共有8000名參賽者,出發時間從早上六時到十時。
  • 小鐵人,自1985年起,WTC也為7至15歲的孩童與青少年舉辦了小鐵人系列賽事,著名的腳踏車手蘭斯·阿姆斯特朗也曾參與其中。

著名的華人三項全能運動員

男子

女子

來源

書籍

  • Tinley, Scott, & Plant, Mike. (1986). An Underground History. In Scott Tinley's Winning Triathlon, pp. 1–13.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Inc. ISBN 0-80902-5116-5

論文

網頁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