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銀河系科幻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银河系科幻小说
Remove ads

銀河系科幻小說》(英語:Galaxy Science Fiction Novels)是一本美國短篇科幻小說雜誌,出版於1950年至1980年。

Thumb
大衛·斯通(David Stone)發行的第一期《銀河》

出版歷史

《銀河系科幻小說》由一家法意合資公司World Editions創立,該公司當時正尋求時機打入美國市場。World Editions聘請戈爾德擔任編輯,他迅速使《銀河》成為當時領先的科幻雜誌,把重點放在描寫社會問題的科幻小說上,而非科技。

第一本科幻小說雜誌《神奇的故事》於1926年問世。到1930年代末,科幻小說在美國蓬勃發展,[1][2],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紙張短缺致使一些雜誌也消亡了。在1940年代後期,市場開始復甦。[2] 從1946年美國八本活躍雜誌中的低端發展到僅僅四年後,這一領域就擴大到了20家.[3] 而1950年開始出版的《銀河》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科幻史學家和評論家邁克·阿什利(Mike Ashley)的說法,《銀河》的成功促進了後期大量新書的發行:到1954年,又出現了22種科幻雜誌,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考慮到漫畫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負面影響,科幻小說市場再次下滑。[3][4]

在戈爾德任職期間,這本雜誌發表了很多著名的小說,包括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消防員》,後擴展為《華氏451度》;羅伯特·A·海因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木偶大師》;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的《被摧毀的人》。1952年,該雜誌的印刷商羅伯特·奎恩(Robert Guinn)收購了它。到20世紀50年代末,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協助格爾德製作大部分的雜誌內容。當戈爾德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波爾接任編輯一職,從1961年底正式開始工作,儘管他之前一段時間已經包攬了大部分製作工作。

在波爾的領導下,《銀河》取得了持續性的成功,定期出版包括科德懷恩·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傑克·萬斯(Jack Vance)、哈倫·埃里森(Harlan Ellison)和羅伯特·西爾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等作家的小說。然而波爾卻從未因為他對《銀河》的管理而獲得年度雨果獎,而是因為它的姐妹雜誌《如果》(If)獲得了三個雨果獎。1969年,奎恩將《銀河》賣給了環球出版發行公司(UPD),波爾辭職,取而代之的是埃格勒·雅庫布森(Ejler Jakobsson)。在雅庫布森的領導下,雜誌的質量下降了。1974年詹姆斯·貝恩(James Baen)接手後,情況有所好轉,但當他在1977年底離開時,情況又開始惡化,出現了一些財務問題——作家沒有按時得到報酬,工作時間變得不穩定。到20世紀70年代末,兩期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最終這本雜誌賣給了《伽利略》的出版商文森特·麥卡弗里(Vincent McCaffrey),他在1980年只出版了一期。1994年,H·L·戈爾德的兒子E·J·戈爾德(E. J. Gold) 編輯了一份半專業化的雜誌,這便是《銀河》的短暫復興;這種情況持續了八期雙月刊。

在巔峰時期,《銀河》對科幻小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幾乎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領先的科幻雜誌之一,直到1969年波爾離開,它的影響力才開始減弱。波爾說,戈爾德為《科幻》雜誌帶來了一種「複雜又機智的精巧」,他補充說,「在《銀河系》之後,人們不可能再天真下去了。」[5]科幻雜誌的歷史學家大衛·凱爾(David Kyle)對此表示贊同,他評論道:「在所有的戰後編輯中,毫無疑問,最有影響力的是H·L·戈爾德。」[6] 凱勒認為,戈爾德時代的新方向「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實驗性的新浪潮,這是20世紀60年代的科幻文學運動的定義。

Remove ads

起源與1950年代

更多資訊 一月, 二月 ...

H·L·戈爾德(H.L.Gold)是《銀河》的第一任編輯,20世紀40年代初曾在標準雜誌(Standard)擔任助理編輯,為該雜誌社編讀過三部科幻小說:《驚天故事》(Startling Stories)、《驚心動魄的奇蹟》(Thrilling Wonder)和《未來船長》(Captain Future)。[8]隨著戰爭的到來,戈爾德離開了出版界,進入了軍隊,但是在1949年後期,曾經為他工作的維拉·塞魯提(Vera Cerutti)找到了他。塞魯提現在為一家法意出版商工作,由Cino Del Duca,[9]創辦的Editions Mondiales Del Duca,在紐約開設了工作室,名為《世界版》。[8]她最初向戈爾德請教如何製作雜誌,戈爾德提供了指導。《魅力》便是《世界版》在美國發行雜誌的第一次嘗試,但卻損失慘重。[2][7][10]戈爾德知道《幻想與科幻》雜誌,這是一本1949年秋季發行的文摘,但他覺得另一本嚴肅的科幻雜誌仍有市場空間。他向《世界版》雜誌發送了一份計劃書,其中包括一份關於出版一系列科幻小說[8]平裝本的建議,以及一份名為的期刊,。他還提議支付3美分/字的稿酬, [11] 這樣的稿酬在當時非常高,因為大多數同行競爭的雜誌稿酬僅為1美分/字。《世界版》採納了戈爾德的建議,並聘請他擔任編輯,第一期於1950年10月出版[8]。該系列小說隨後以銀河科幻小說的形式出現。[11]

戈爾德最初為給雜誌的命名提出了兩個建議,《如果》和《銀河》。戈爾德的藝術總監華盛頓·歐文·范德·普爾(Washington Irving van der Poel)設計了多個版面,戈爾德邀請了數百名作家、編輯、藝術家和粉絲來觀看並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歡的;最終投票結果強烈支顯示持《銀河》獲票最高,成為了雜誌的名字。[11]在第一期中,戈爾德發表獲得了幾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包括艾薩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弗里茨·萊伯(Fritz Leiber)和西奧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以及克利福德·D·西馬克(Clifford D.Simak)的《時間採石場》的第一部分(後以書籍《一次又一次》出版)。除了戈爾德的一篇文章外,《銀河》的首期還推出了由文選編輯格羅夫·康克林(Groff Conklin)撰寫的書評專欄,該專欄一直保留持續到1955年,以及威利·利(Willy Ley)的科學專欄。戈爾德試圖實現高質量的印刷技術,儘管現有紙張的質量不足以充分體現其好處。[7]幾個月後,韓戰的爆發導致紙張短缺,迫使黃金公司不得不換了新的印刷商——羅伯特·M·吉恩(Robert M. Guinn)。然而這新紙張的質量更差,令戈爾德失望。根據戈爾德[12]的說法,這本雜誌在5期之內就實現了盈利: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成就。

1951年夏天,《世界版》的分歧擾亂了《銀河》的發行。[13]戈爾德表示,流通總監和美國辦公室的負責人囤積了許多期刊,而不分發出去,他們只確保那些已分發的期刊被送往美國的一些有很少或根本沒有讀者的地區,如美國南部。世界版法國工作室的負責人來到美國,想要找出問題所在,並建議將這本雜誌以3000美元的低價賣給這兩位美國人。他們試圖招募戈爾德,但他聯繫了義大利工作室,這雖阻止了賤賣但最終仍同意將《銀河》賣給印刷商羅伯特·M·奎恩(Robert M. Guinn)。直到出售完成後,這種蓄意擾亂雜誌分發的行為才被曝光;《世界版》想買回那本雜誌,但金報出的價格是他所付價格的四倍。用Gold的話來說,「他,奎恩,知道他在買什麼,而世界版不知道他們在賣什麼」。[14]

奎恩的新公司名為銀河出版公司,它從1951年10月開始發行。戈爾德繼續擔任編輯,但失去了世界版工作人員的幫助,轉而依靠傑羅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阿爾吉斯·布德里斯(Algis Budrys)、西奧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和戈爾德的妻子伊芙琳·佩奇(Evelyn Paige)的幫助。當時擔任文學經紀人的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也為作家與戈爾德之間的聯繫提供了幫助。[15]

到20世紀50年代末,科幻雜誌的繁榮時代已經結束,低迷的發行量使他們失去了發行商的青睞,發行商是把雜誌從出版商運送到報攤和其他渠道的中間商。戈爾德在1958年9月出版的《銀河》雜誌上把這個名字從《銀河系科幻小說》改成了《銀河系雜誌》,他評論說,「很多人被科幻小說嚇得不敢買」。《銀河》的發行量約為9萬份,是科幻雜誌中發行量最高的,但奎因決定削減成本,並於1959年提高了封面價格,將雜誌改為雙月刊,同時增加了頁數。奎恩還將支付給作者的稿費從每字3美分(有時4美分)降至1.5美分。這些決策的改變為《銀河》每年節省了12000美元。結果,兩年內發行量下降到8萬本左右,但由於小說預算的節省,雜誌得以繼續發行。[1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