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銻化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銻化氫又稱䏲,是化學式為SbH3的化合物,是具有惡臭氣味的無色劇毒氣體,不穩定。與氨同類,是主要的銻氫化物。其為三角錐結構,H–Sb–H 鍵角為 91.7°,Sb–H 鍵長 1.707Å(170.7pm)。
Remove ads
製備和性質
銻化氫通常由 Sb3+ 與含負氫的化合物反應製備:[1]
- 2 Sb2O3 + 3 LiAlH4 → 4 SbH3 + 1.5 Li2O + 1.5 Al2O3
- SbCl3 + 3/4 NaBH4 → SbH3 + 0.75 NaCl + 0.75 BCl3
除此之外,也可通過 Sb3− 與含質子的試劑(甚至水)反應製備銻化氫:
- Na3Sb + 3 H2O → SbH3 + 3 NaOH
銻化氫的化學性質與砷化氫很相像,[2] 在真空狀態下加熱,分解為氫氣和銻,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層明亮的銻鏡,銻鏡不溶於次氯酸鈉溶液,可以以此反應來分別砷和銻。
重金屬氫化物一般不很穩定(如 AsH3,H2Te,SnH4),SbH3 亦是如此。銻化氫室溫緩慢分解,200 °C 時的速率則非常快:
- 2 SbH3 → 3 H2 + 2 Sb
該反應是自催化反應,可能爆炸。
- 2 SbH3 + 3 O2 → Sb2O3 + 3 H2O
- SbH3 + NaNH2 → NaSbH2 + NH3
Remove ads
用途
銻化氫可被用於半導體工業,化學氣相沉積(CVD)中摻雜少量的銻。有報道稱銻化氫可以作熏蒸劑,但顯然與更常見的 PH3 相比,SbH3 的不穩定性及相對複雜的製法使其應用受限。
歷史
由於銻與砷同族,馬氏試砷法也能檢測銻化氫。[2] 該法於1836年被 James Marsh 發現,是利用樣品與無砷鋅及稀硫酸反應,若樣品含砷,則氣態的砷化氫通過熱管時(250–300 °C)會分解為黑色的砷鏡;若樣品含銻,則在管不被加熱的地方都會出現黑色的銻鏡。
1837年 Lewis Thomson 和 Pfaff 分別獨立發現了銻化氫。由於銻化氫的合成方法複雜,因此銻化氫的毒性在很久之後才被確定清楚。1876年 Francis Jones 檢驗了幾條合成銻化氫的路線,[3] 但直到1901年 Alfred Stock 才確定了銻化氫的大部分化學性質。[4][5]
安全
SbH3 是不穩定的易燃氣體。銻化氫極毒,老鼠LC50為100ppm。但幸運的是,正是由於它的不穩定,使得銻化氫的污染大大減少。
毒理學
銻化氫的毒性與其他銻化合物不同,但與砷化氫類似。[6] 銻化氫可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失去載氧功能。大多數銻化氫中毒都包含砷化氫中毒,儘管動物學實驗已經證明兩者毒性相差不大。中毒症狀,如頭痛、眩暈和噁心,及溶血性貧血(高濃度的非結合膽紅素)、血紅素尿症和腎病,有可能在接觸數小時才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