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長濱大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長濱大圳位於臺灣臺東縣長濱鄉境內,是東部海岸長濱地區規模最大的灌溉水圳,該水圳最早建於西元1867年(民國前45年),其水圳引水自長濱鄉的水母丁溪上游。[1]
沿革
長濱大圳最早約於西元1868年(民國前45年)首先由當地原住民族阿美族開鑿,當時的長濱大圳引水自石坑溪之溪水來灌溉農田,到了西元1878年(民國前34年)寧埔圳、中濱圳、三間圳、樟原圳等當地小型私有水圳陸續開鑿完成。[2]
二戰後1966年(民國55年),台灣省水利局計畫修建長濱大圳,將地方的諸多私有水圳統一並串聯起來,進水口改到現今進水口位置的水母丁溪上游右岸,河水自水母丁溪南溪部落進入,穿越樟原水母丁山鞍部後,由三間村出口,進水口導水隧道長121公尺、高165公分、寬150公分,是為今天的長濱大圳規模。[3] 長濱大圳工程於西元1971年動工,耗時三年在西元1974年完工。
- 長濱大圳最早約於西元1968年(民國前45年)首先由當地原住民族阿美族開鑿,與當地諸多小型水圳一樣屬於私有水圳。[1]
-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後,奉行政長官公署令於西元1946年(民國36年)11月改稱為新港農田水利協進會,旋因名稱與法令未儘相符,而於西元1948年(民國37年)2月又改為新港水利委員會。[1]
改善工程
- 長濱大圳幹線歷年改善工程
長濱大圳位處東部海岸長濱地區當中,灌溉面積最大之圳路,係原水利局自西元1970年(民國59年)起施工,至西元1974年(民國63年)完工通水灌溉,由台東農田水利會長濱工作站管理營運。[4]
惟早期進水口及圳路設施老舊,且圳路位處深山峭壁多為乾砌塊石,時易崩塌,影響灌溉甚鉅。台東農田水利會有鑑於此,即擬定計畫分年分期予以改善,自西元2000年(民國89年)起至西元2006年(民國95年)止,分年編列預算辦理更新,總工程費:33,336,690元。
Remove ads
周遭景點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