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開卷周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開卷周報台灣報紙中國時報》的書評版面,於1988年4月24日創刊,曾與《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並列為臺灣兩大書評版面。

歷史

1987年,臺灣解嚴,政治、社會、經濟等領域無不產生急遽的變化。1988年,報禁解除,報紙增張,隨之電子媒體開放,媒體生態丕變。在此環境下,台灣社會猶如掙脫束縛的飛馬,大力揮別過去、迎接新的時代,文化力於焉蓬勃開展。1988年4月24日,【開卷】正式創刊,日後更以周報形式成為讀者信賴的書評媒體。

1989年起,【開卷】每年年底舉辦「開卷好書獎」,並大力推廣,鼓勵民眾閱讀好書。此獎項已屬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年度盛事,更是華文世界最具公信力的書籍獎項;每年公布時,獲選書籍貼上【開卷】專屬貼紙,在全國各大小書店及全國公共圖書館設平台展售、展示,銷路與口碑均水漲船高。

開卷好書獎共有4個獎項:年度好書(原名「十大好書」,分為中文創作類、翻譯類兩項)、最佳青少年圖書、最佳童書、美好生活書(2003年新增獎項);公佈後並舉辦頒獎酒會,頒予得獎人獎座。

2006年起,為推廣開卷好書獎得獎書籍,【開卷】斥資拍攝BV(Book Video);擔任BV導演的都是台灣電影圈的新秀,包括李鼎溫知儀侯季然林孝謙。BV在頒獎典禮舉行首映,其後在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等實體書店、台北國際書展、公共圖書館、各類海外書展、中時電子報YouTube等影音網站播放、流傳。是台灣首見的影音行銷閱讀模式,作家深受鼓勵,網路間也流傳甚廣。

Remove ads

大事記

  • 1988年4月24日,《中國時報》開卷版正式成立,每逢周日出刊,全版黑白印刷,主編鄭林鐘。
  • 1988年7月25日,首度推出書評。
  • 1989年6月26日,改為彩色版,莫昭平接任主編。
  • 1989年12月25日,首度舉辦「十大好書」年度評選,次年增加「最佳童書」獎項。
  • 1990年9月7日,配合《中國時報》40周年慶,舉辦讀者票選「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共計10萬人次讀者參與。為開卷首次舉辦與讀者互動的活動。
  • 1991年1月11日,成立「開卷書評小組」,由7位各領域專擅之作家學者組成,每周聚會讀書,挑選值得推薦之好書。書評小組成員姓名不對外公布,以保持獨立自主性。
  • 1991年5月31日,由單版改為「開卷專刊」(3全版2半版),隔周周五出刊。
  • 1991年9月,莫昭平赴美國訪問《紐約時報》書評版。
  • 1992年5月22日,改為《開卷周報》(2全版2半版),每周五出刊。
  • 1993年10月17日,舉辦「開卷對談」系列活動,推出「閱讀政經祕辛,面對內幕高手」、「前世今生的謎與惑」、「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等話題性對談十餘場。
  • 1994年8月25日,舉辦「文學電影節」活動,介紹莒哈絲馬奎斯松本清張的電影及文學成就,共推出5期專輯、放映23部電影、3場演講。
  • 1995年5月18日,製作「全台閱讀連線」專輯4期,包括「飽含鹽分與陽光的土地」(南部)、「與海共舞、與山合唱」(東部)、「踏訪新文學的故鄉」(中部)、「謳歌於丘陵,迴聲於台北」(北部),全面調查採訪各地出版、閱讀、文化活動及作家現況。
  • 1995年10月5日,與《光碟購買指南》合作推出「光碟好書榜」專欄。
  • 1996年1月18日,首度製作「台北國際書展專刊」,並於現場發送。
  • 1996年2月1日,部份內容登於「中國時報全球資訊網」(中時電子報前身)。
  • 1997年1月1日,李金蓮接任主編。
  • 1997年3月12日,舉辦「現代人全方位閱讀」全台巡迴座談,共10場,包括:「在生命轉彎的地方-導讀心靈成長書籍」(台中監獄)、「包青天就在你身邊-導讀法律書」(台北監獄)、「尋找偶像-導讀傳記」(台北東湖國小原住民同學)、「情字這條路-導讀愛情小說」(桃園勞工中心)、「無國界網路閱讀」(台南女中)、「縱橫福爾摩沙-導讀台灣學」(新店文化中心)、「理性之夢-導讀科普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誰在創造經濟奇蹟-導讀企業家傳記」(新竹科學園區)、「女人的旅程-導讀女性成長書籍」(新港文教基金會)、「虛構的魅力-談小說」(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1998年3月12日,推出「開卷10年」系列活動,包括:年度好書展「菁華讀本」系列講座、萬元懸賞「開卷收藏家」等。
  • 1998年12月31日,年度好書評選正式更名為「開卷好書獎」,獎項包括十大好書、最佳青少年圖書、最佳童書。
  • 1999年1月1日,開始推行開卷好書獎全台「圖書館聯展」。
  • 1999年9月30日,連續5周推出921地震相關專輯:「創傷與復原」、「咱希望的所在」、「他們用鏡頭喊痛」、「看集集小鎮新生」、「老埔里重建新故鄉」。
  • 2000年4月13日,專訪《哈利波特》作者J. K. 羅琳
  • 2000年5月25日,新政府閱讀調查。
  • 2000年6月22日,推行暑假學童閱讀及徵文活動:啟蒙假期。2002年起每年邀請神祕嘉賓與得獎小朋友共餐並留下「給台灣孩子的一席話」,應邀嘉賓包括曾志朗黃春明紀政林懷民徐仁修王宣一陶大偉
  • 2000年7月13日,專訪鈞特·葛拉斯
  • 2000年12月,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分設中文創作及翻譯類兩項。
  • 2001年4月1日,縮減為2全版、1半版。
  • 2001年8月26日,縮減為2全版。
  • 2001年9月16日,911事件後推出「中東為什麼發火」專題報導。
  • 2002年4月7日,擴充為3全版。
  • 2002年6月1日,李金蓮赴北京訪問北京書展、《中國圖書商報》等,觀察兩岸出版交流現況,報導見報。
  • 2002年10月6日,調為2全版、1半版。
  • 2003年4月27日,調為B1、B2、B3三大版。
  • 2003年5月24日,因應SARS事件,推出「在家讀書,就是防疫!」活動專刊,與46家出版社合作,推薦100種書籍,金石堂書店、誠品書店等逾200家書店賣場共同提供7折優惠。
  • 2003年12月28日,開卷好書獎增設「美好生活書」獎項。
  • 2004年1月4日,周月英兩度赴北京及上海,與當地媒體人謀求合作。2004年首次與香港《明報》、北京《新京報》同步推出「兩岸三地大學生閱讀調查」。2005年再度合作「兩岸三地書店大調查」。2006年上海《新聞晨報》加入,推出「兩岸四地高中生閱讀調查」。2007年廣州《南方都市報》加入,推出「兩岸五地作家‧文學風景調查」。
  • 2004年6月7日,推出「每月主題書展」,邀請不同領域人士依主題提供專業解說並開列書單,各地圖書館同步推出實體書展。
  • 2004年8月1日,針對社會需求,製作「再見,憂鬱!」主題書展,十數名專業精神科醫師評選並推薦認識及對抗憂鬱症的最佳作品。
  • 2004年9月19日,與三民書局合作,為作家琦君舉行「琦君迷同學會」。
  • 2004年11月7日,刊出河合隼雄幾米對談。
  • 2004年12月12日,反對《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抗議違反出版自由。
  • 2005年7月3日,推出「名人對談」專輯。
  • 2006年6月7日,琦君過世,開卷率先於部落格推出紀念文集,匯整相關新聞及過往專訪內容,瞬間吸引數萬讀者點閱。
  • 2006年11月,完整版面PDF開放線上下載。
  • 2006年11月,東明相應邀拍攝「開卷好書獎」宣傳海報。
  • 2006年12月,籌拍「開卷好書獎BV」,帶動影像宣傳趨勢。連續拍攝6年,後因經費問題,2012年起停辦。參與拍攝的新銳導演包括李鼎溫知儀侯季然林孝謙
  • 2007年8月26日,新增「貓耳朵寫周記」專欄。
  • 2007年12月,慶祝開卷20周年,拍攝微電影《紙本的浪漫》,薇薇夫人郝譽翔東明相主演。
  • 2008年3月30日,南方朔評20年來開卷年度選書。
  • 2008年4月,推動「書本‧去旅行」活動,包括林良、蔣勳、李登輝、五月天阿信、紀政、孫越、曾志朗、嚴長壽等文化前輩及社會賢達皆慨然捐贈書籍,參與「放書」活動。
  • 2008年7月,報社裁員(7/31浮世繪版說再見),開卷縮減成2全版,原專屬記者林欣誼改調至文化新聞版。
  • 2009年4月12日,從正刊移至周末增刊的《旺來報》,3小版,周日見報。
  • 2009年8月,推出「書香民宿之旅」系列報導。
  • 2009年8月9日,推出「帶讀者到現場」系列活動I,圖書醫院首度開放,專人解說帶領民眾認識圖書修護過程。
  • 2009年8月15日,「帶讀者到現場」活動II,導覽日星鑄字行
  • 2010年7月,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作家撒野‧文學迴鄉」系列活動,於暑假期間邀約知名作家至偏鄉演講以拉近城鄉資源不均問題,持續舉辦6年。
  • 2010年11月,作家雷驤駱以軍顏忠賢葉珊應邀為開卷好書獎拍攝海報,開啟主題式宣傳海報肇端。日後應邀擔任代言人者包括作家何致和寶瓶文化外文主編簡伊玲(2011)、作家暨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紀大偉(2012)、小說家暨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文興(2013)、作家李維菁(2014)、作家暨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等(2015)。
  • 2011年4月9日,移至《旺到報》,每周六見報。
  • 2012年4月23日,周月英接任主編。
  • 2012年12月,因經費問題,「美好生活書」停辦一年。
  • 2012年12月,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易名為「年度好書」。
  • 2013年1月5日,推出「讀書大展」專欄,每月邀約一位「策展人」導覽新書,作家劉梓潔打頭陣。
  • 2013年4月23日,前任主編李金蓮獲金鼎獎最佳貢獻獎。
  • 2014年6月7日,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後邀集精神科醫師及社會學學者座談,推出「創傷後,我們能做的事」專題。
  • 2016年5月7日,推出「讀書的總統‧總統讀的書」專題。
  • 2016年6月4日,《開卷》改版,除改為僅由內部記者供稿,創始於1989年的「開卷好書獎」亦停辦。[1]
  • 歷年開卷記者群:王瑞香、蔡珠兒、張娟芬、李翠瑩、朱恩伶、吳嘉苓、鄧美玲、喻小敏、包黛瑩、楊凱麟、徐淑卿、董成瑜、丁文玲、劉梓潔、黃麗群、林欣誼。
  • 歷年開卷編輯群:鄭林鐘、莫昭平、李金蓮、陳映霞、簡正聰、詹政光、謝淑惠、高慧瑩、於美芝、周月英、蔡昀臻。
Remove ads

獲獎

更多資訊 年份, 獲提名 ...

主編

  • 鄭林鐘:1988年至1989年
  • 莫昭平:1989年至1997年
  • 李金蓮:1997年至2012年4月23日
  • 周月英:2012年至2016年6月4日

開卷好書獎

 開卷好書獎創始於1989年,為《中國時報》書評版開卷周報每年舉辦的評選活動,強調公正、客觀,以「開卷好書獎,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為標語,旨在鼓勵民眾閱讀、獎勵優秀作家及出版社。得獎者可獲頒獎座,無獎金。

 在主辦單位長期努力下,此獎逐漸奠定其公信力,被目為華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指標[2][3][4][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獎項備受出版社及作家重視[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頒獎典禮成為出版業年度盛事[33] [34] 。各大圖書館常年配合推出開卷好書的展示活動。

獎項

 開卷好書獎共有三大獎項,每項選出年度最佳書籍10種

  • 年度好書(原名:十大好書,分為中文創作、翻譯類兩項)
  • 最佳童書暨青少年圖書
  • 美好生活書

評選制度

 開卷好書獎評選制度歷經幾番變革。1989年第一屆採票選制,由編輯部發函邀請當時負盛名的文化界人士,自開卷提供的書單勾選推薦好書。最後統計票數,票數前10名者,獲選為年度「十大好書」。

 考量其過程有欠嚴謹,選出的書籍也多與大眾閱讀經驗疏離,自1991年起,評選方式大幅改變。成立「每周選書小組」(又分:一般書籍及兒童書籍),聘請多位文化人、學者及作家擔任選書委員,每周一天,在開卷會議室閉門閱讀討論,選出值得向讀者推薦的新書,編輯部再以書評、書介或報導等方式推薦。每周選出的作品,年底自動入圍,進行複選、決選。開卷好書獎以一整年為期的選書制度,沿用至今。

評選辦法

  1. 開卷好書獎參選作品,須為前一年度11/16之後,至當年度11/15期間出版的著作。
  2. 分初選、複選、決選三階段進行,每階段皆設有一組評選人員,成員包括各領域學養深厚的學者、作家及文化人。
  3. 評選過程為期一整年。
    • 初選由「選書小組」每週進行,評選對象為最新出版的書籍。
    • 複選於每年9月至11月進行,針對初選階段入選作品,分批汰選出入圍名單。
    • 決選自10月開始,為期兩個月,評審必須詳讀每一部入圍作品。各獎項分別於12月初舉行會議,經過多番討論及投票後,得出最終評選結果。
  4. 得獎名單於每年年底公布。

評選標準

  1. 入選作品須具相當可讀性,「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可讓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亦能提升視野。學術用書及太過冷僻、專業的書,不列入評選。
  2. 優先選出具有:啟發性、前瞻性,能帶動文化提昇的書。
  3. 考量重點:製作嚴謹度、可讀性、專業領域表現、文字(翻譯)表現、架構完整有系統……等角度。

評審團

 自1989年至2015年,參與過開卷好書獎的評審,超過800人次,其中以學術界(中研院及各大專院校研究者)居多,其次則為作家、中小學教師、藝文工作者、媒體人、出版通路、醫界、法人團體、圖書館/讀書會成員及企業人士。[35]

 開卷年度好書獎評審過程嚴謹激烈,許多評審會後表示經驗難忘。[36] [37] [38] [39] [40]

得獎作品

  • 請見開卷好書獎得獎作品列表

宣傳及推廣

 開卷好書獎得獎名單揭曉後,主辦單位即印製【開卷】得獎貼紙,提供出版社張貼在獲選書籍上。全國各連鎖及獨立書店設立展區展售,全國公共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並陸續推出專題展示,2015年共五百餘家公私立圖書館參加聯展。[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宣傳海報

 自2010年起,每年由知名作家為「開卷好書獎」宣傳海報擔任代言人。歷年代言人包括:

  • 2010:作家雷驤、駱以軍、顏忠賢及葉珊(詩人焦桐女兒)。
  • 2011:紀大偉(作家暨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 2012:何致和(作家)、簡伊玲(編輯,寶瓶出版社)
  • 2013:王文興(小說家暨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 2014:李維菁(作家)
  • 2015:紀蔚然(作家暨台大戲劇系教授)

評價

  • 閱讀「開卷」,使我得以了解台灣出版的情況。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

  • 這一刊物編得很好,對我幫助很大。

         ──原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沈昌文

  • 我自1996年7月率上海市版權協會代表團訪問貴報起,有幸一直是「開卷」的忠實讀者,十分感謝。本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即從事編輯出版職業,視閱讀及其有關媒體似生命。《中國時報》是一份頗有影響力的媒體,「開卷」含有台灣閱讀領域豐富資訊,很有可讀性,本人很有興趣。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福生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