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佛雷多·史托斯納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佛雷多·史托斯納爾·馬提奧達(西班牙語:Alfredo Stroessner Matiauda,1912年11月3日—2006年8月16日)是巴拉圭總統、軍事獨裁者(1954年8月15日-1989年2月3日)。在1958年, 1963年, 1968年, 1973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他連續8次連選連任總統,1977年起巴拉圭總統職位解除連任限制。他執政近35年,成為拉丁美洲獨裁政治的「標本式人物」。他在執政30多年裡,積累了約50億美元財富。
Remove ads
早年
史托斯納爾生於巴拉圭恩卡納西翁,他的父親烏戈原是德國巴伐利亞啤酒廠的一名會計,後來移民到巴拉圭。母親馬提烏達是當地一個富裕家庭的女兒。他的名字被拼寫為Stroessner、Strössner或者Strößner。他於1929年進入亞松森軍事學院學習。在17歲史托斯納爾參加了巴拉圭軍隊,二年後成為了一名陸軍中尉。他參加了1932年反對玻利維亞的廈谷戰爭。隨後他在軍中逐步受到拔擢,1948年晉封准將,成為了南美洲最年輕的將軍。1951年,他從炮兵部隊指揮官升至武裝部隊總司令。1954年5月4日史托斯納爾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總統費德里科·查韋斯,同年7月起任總統。
總統任內施政政策
史托斯納爾在任內曾經向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與巴西合建當時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伊泰普水電站,這座耗資160億美元的水壩是上個世紀70年代全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水電站解決了巴拉圭的自來水問題。
史托斯納爾在任總統期間奉行反共主義,巴拉圭在他主政期間也加入了由美國支持的兀鷹行動,官方理由是要消除馬克思主義者或恐怖份子對政權的威脅,實則鎮壓國內幾乎所有政治反對派或萌芽的民主。[1]由於史托斯納爾是德國人後裔,因此他對納粹戰犯特別慷慨。他曾經收留納粹戰犯約瑟夫·門格勒,而此人曾經是關押猶太人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德國軍醫。這些政策曾經引發了西德政府的不滿。[2]此外,尼加拉瓜前獨裁者安納斯塔西奧·索摩薩·德瓦伊萊在被推翻後也獲得史托斯納爾的庇護,前往巴拉圭居住,但不久後即遭到暗殺身亡。[3]
由於奉行反共主義,巴拉圭在史托斯納爾執政期間沒有與南斯拉夫以外的任何社會主義國家維持外交關係。[4]在古巴革命以後,巴拉圭亦斷絕了與古巴的外交關係。其任內亦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於1975年訪台灣[5]。受此政策的影響,巴拉圭也是少數在冷戰期間從未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6]
史托斯納爾在任期間,巴拉圭與日本關係良好。史托斯納爾每年十二月都會前往日僑移民村拉科爾梅納視察工作。史托斯納爾對於日本明治維新、戰後經濟的復甦擁有興趣,史托斯納爾亦於1972年訪日。[7]
下台與流亡
1989年2月2日史托斯納爾被他的兒女親家安德烈斯·羅德里格斯將軍政變推翻。史托斯納爾和兒子古斯塔沃·阿道弗流亡到巴西,[8]居住在巴西利亞,他生活低調,從未公開離開過巴西,直到2006年8月16日去世。逝世後,安葬於巴西利亞的和平營墓地。[9]
他極少接受採訪,只在流亡巴西後接受過伊莎貝爾·希爾頓一次採訪。[10]
人物軼聞
史托斯納爾與日本明治天皇同日(11月3日)生日,因此有傳聞稱史托斯納爾自稱為「明治天皇的轉世」,而且明治天皇駕崩的1912年正是史托斯納爾出生的年份,令人覺得更加的巧合。[7]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