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舒拉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舒拉節(阿拉伯語:عاشوراء)原意為「第十」,發生在伊斯蘭曆每年穆哈蘭姆月的第十天。相傳這一天摩西帶領以色列子民穿越紅海,逃離埃及,故猶太人在此日齋戒、懺悔以紀念之。視摩西為「五大先知」之一的伊斯蘭社群,在默罕默德時期便已形成在此日齋戒的習俗。然而隨著後來訂「拉馬丹」月(Ramadhan)齋戒為宗教義務之一,便不再強制於阿舒拉日齋戒。
![]() |
在一些穆斯林國家,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亞塞拜然、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和巴基斯坦,也包括一些非穆斯林國家如印度,都將穆哈蘭姆月十日(阿舒拉)定為公眾假期。該日所舉行儀式是什葉派穆斯林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其地位有時甚至超越開齋節、宰牲節,且以盛大、震撼人心的儀式著稱。
Remove ads
起源
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到達麥地那,發現該地的猶太人在穆哈蘭姆月的第十天實行懺悔與齋戒。這是因為安拉在這一天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手中救出,摩西將這一天定為他們的懺悔與齋戒之日以感謝安拉。默罕默德將這一天也定為穆斯林的齋戒之日。由於後來安拉將九月(賴買丹月)定為穆斯林的齋月,阿舒拉節的齋戒便演變為自願性的。[1]
卡爾巴拉戰役
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殉難後,穆阿威葉一世奪取哈里發的位置,成立倭馬亞王朝。穆阿威葉一世指定他的兒子耶齊德繼任哈里發,把伊斯蘭國家通過協商推選哈里發的民主制度變為王朝世襲制。
耶齊德命令麥地那長官逼迫伊瑪目海珊向他宣誓效忠,若海珊拒絕效忠就殺死他。穆罕默德之外孫,阿里之子伊瑪目海珊拒絕向穆阿威葉一世之子耶齊德一世效忠,按古蘭經規定,麥加禁寺是禁地,其周圍不能廝殺,在麥加城內穆斯林的生命不可侵犯。但他知道伍麥葉人不理會這些禁例,因此於公元680年帶家屬離開麥加。
在去往庫法的路途中,他們在一個叫卡爾巴拉的地方遭到耶齊德隊伍的襲擊,而就在此地發生了卡爾巴拉戰役。伊瑪目候賽因率領72名眷屬和弟子面對的是數千裝備精良的敵軍,這次戰爭雖然只持續了一天的時間,但是伊瑪目候賽因及其戰友全部犧牲。耶齊德的軍隊殺害了先知的後裔伊瑪目候賽因及其72名戰友後,又用鞭子抽打哭泣得滿臉是淚的婦女和兒童。[2]
如今每當阿舒拉日來臨時,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為伊瑪目候賽因及其72位戰友舉行悼念活動,悼念他們為伊斯蘭教做出的無私奉獻。甚至在歷史上許多非穆斯林學者和思想家們對耶齊德殺害先知穆罕默德外孫的殘酷卑鄙行徑提出強烈譴責。伊瑪目海珊起義已經過去14個世紀了,至今人們仍把他作為反霸權和反暴虐統治的榜樣。[3]
Remove ads
習俗
世界各地穆斯林尤其是什葉派都會紀念阿舒拉日。為了緬懷阿舒拉日遭到迫害的烈士,什葉派穆斯林會穿上深色的衣服上街遊行以示哀悼。
伊朗什葉派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以傳統和常規方式進行哀悼是接近至高安拉之舉,並能獲得真主的賞賜與回報,但是要杜絕一切玷污宗教的舉動。凡是傷害身體的行為都是禁止(Haram)的。」[4]
世界其他一些教派的穆斯林往往在阿舒拉日齋戒,食用具有本地特色的麵食。而這些食物的起源也各有各的傳說,如回族的格迪目派的阿舒拉飯據說是諾亞在大洪水中將各種豆類雜糧煮熟後做成的。[5]馬來西亞傳說是穆罕默德將一個大缸內的所有食物碎屑混合起來後做成的。
什葉派特殊悼念儀式
有些什葉派信徒們為紀念「阿舒拉節」,會以尖銳武器鞭打自己的身體,旨在悼念穆罕默德外孫伊瑪目海珊,在西元680年帶領戰友對抗違犯伊斯蘭罪行奪權的耶齊德而身亡的歷史,穆斯林什葉派為紀念伊瑪目海珊,不少人會以自殘方式悼念。[6]
儀式中,信徒會將刀械裝上鏈條,並拍打自己的背部與頭部,也有男子拿刀切割孩子的頭部來完成悼念。
Remove ads
在遜尼派伊斯蘭教中
一些遜尼派傳統中也存在類似的阿舒拉起源故事。[7] 另外,遜尼派權威文獻中有傳統記載,稱阿舒拉禁食是古伊斯蘭前的古萊氏部落習俗,穆罕默德在麥加時期也曾遵守此習。[7] 一些早期遜尼派傳統(許多被歸類為不可靠),[8] 可能由倭馬亞(統治時期 661–750)編造,[9] 將阿舒拉與多種吉祥事件聯繫起來:這一天,摩西分開了紅海,[10][8] 諾亞從諾亞方舟上下來,[8] 上帝寬恕了亞當,約瑟夫獲釋,耶穌、亞伯拉罕和亞當出生,穆罕默德受孕,[7] 以及約拿從吞他的魚腹中獲釋。[11] 穆哈蘭姆月第九天的禁食,稱為塔蘇阿,是後期增添的,可能是為了區別穆斯林與猶太人。[12][7]
在遜尼派伊斯蘭教中,穆哈蘭姆月的第九和第十天是自願禁食的日子,遜尼派法學家強烈鼓勵此舉。[7] 雖然並非所有遜尼學者都認可,[7][13] 阿舒拉也被視為向上帝表達感恩(shukr)的日子,是一個喜慶的場合,通過虔誠的行為和合適的歡慶表達來慶祝。[14] 因此,阿舒拉對許多遜尼派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與什葉派形成對比,後者在這一天哀悼穆罕默德的孫子海珊·伊本·阿里及其隨從在680年卡爾巴拉戰役中的被屠殺。[7] 這些遜尼派慶祝活動要麼是作為對什葉派阿舒拉習俗的回應發展起來,要麼受到伊斯蘭前傳統的影響。[15][7] 按照前者觀點,在倭馬亞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伊本·馬爾萬(統治時期 685–705)統治時期,阿舒拉被作為公共節日慶祝,以對抗海珊的紀念。[16] 阿拔斯王朝哈里發al-Qadir(統治時期 991–1031)也在巴格達(伊拉克)實行類似做法。[17] 另一個例子是公元973年阿舒拉,在布伊王朝時期的巴格達,一群遜尼派民眾重演了656年的駱駝之戰,反對什葉派首位伊瑪目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18][19]
無論這些慶祝活動的起源如何,到遜尼派法學家伊本·泰米葉(Template:Died in)時代,這些習俗已經牢固確立。當時有人寫信給他,稱人們在阿舒拉這天歡慶,沐浴、打扮、互致問候並烹煮穀物。[15] 例如,在馬格里布地區,阿舒拉如今通過禁食、施捨、祭奠亡者、烹製特色菜餚、跳過篝火和嘉年華等方式慶祝。[12] 然而,尤其是在南亞,一些遜尼派直到現代仍參與什葉派的阿舒拉儀式。[7] 蘇菲派也常紀念海珊的逝世,尤其是在早期,儘管這與遜尼派精英的觀點有所不同。[20] 對蘇菲派而言,阿舒拉並非悲劇,而是慶祝海珊及其同伴通過殉難在神聖中實現永生。[21]
Remove ads
針對關於阿舒拉慶祝和哀悼的法律依據的詢問,伊本·泰米葉拒絕在阿舒拉進行哀悼或慶祝,理由是他認為穆罕默德並未實行這些行為。然而,伊本·泰米葉鼓勵在阿舒拉禁食,以效仿穆罕默德。伊斯蘭學者M. Katz質疑伊本·泰米葉的判斷,認為他未考慮到遜尼派傳述中穆罕默德為慶祝阿舒拉而禁食的記載,暗示伊本·泰米葉剝奪了禁食的更高意義。[22]
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
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阿舒拉紀念穆罕默德的孫子、第三位什葉派伊瑪目海珊·伊本·阿里的殉難。[20] 海珊於穆哈蘭姆月10日61年伊斯蘭曆(公元680年10月10日)在卡爾巴拉戰役中被殺害,當時他與大多數男性親屬及其小隨從一同被倭馬亞哈里發亞茲德·伊本·穆阿維葉(統治時期 680–683)的軍隊包圍數日,並被切斷了附近幼發拉底河的飲用水。戰役結束後,海珊營地中的婦女和兒童被俘虜,並押送至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這場戰鬥是在談判失敗且海珊拒絕向亞茲德效忠之後發生的,亞茲德常被穆斯林歷史學家描繪為不虔誠和不道德的人。[23][24][25] 戰鬥地點位於通往附近庫法的卡爾巴拉沙漠地帶,庫法居民曾邀請海珊領導他們反抗亞茲德。[26]

阿舒拉對什葉派穆斯林來說是哀悼和悲痛的日子。[20][27] 他們的伊瑪目們也如此紀念阿舒拉,[28][29][30] 並常常鼓勵什葉派社區效仿。[31] 例如,歸於什葉派伊瑪目阿里·里達(Template:Died in)的一則傳統將阿舒拉描述為哀悼和對物質事務的莊重放棄之日。[32] 什葉派傳統也否定那些將阿舒拉視為喜慶日的遜尼派聖訓,認為其為偽造。[33] 事實上,歸於什葉派伊瑪目的傳統禁止在這一天禁食,[34] 並警告那些將阿舒拉當作祝福日慶祝者將受永罰。[34][35]
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卡爾巴拉象徵著善惡之間的永恆鬥爭,[36][37] 是自我犧牲的巔峰,[38] 也是對穆罕默德先知使命的終極破壞。[9] 歷史上,這一事件促使什葉派社區形成獨特教派,並至今仍是其宗教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39][40] 一方面,哀悼者與海珊同感痛苦,並希望藉助他的代求在審判日獲益。[41][42] 另一方面,他們將哀悼海珊視為反抗壓迫的抗議行為,是為神而戰([[[聖戰]]] 錯誤:{{Transl}}:拉丁字母轉寫第 3 個字元「聖」不是拉丁字母。(幫助))的鬥爭,因此也是一種崇拜行為。[43][44]
Remove ads

除了前往位於伊拉克卡爾巴拉的海珊聖陵朝聖外,[45] 什葉派穆斯林每年在穆哈蘭姆月和薩法爾月期間紀念卡爾巴拉事件。[40] 大多數儀式集中在穆哈蘭姆月的前十天,以阿舒拉當天在主要什葉派城市舉行的遊行達到高潮。[30][46] 儀式的主要部分(majalis,單數majlis)是講述卡爾巴拉故事(rawza-khwani,qiraya),[47][30][27] 以及朗誦輓歌與哀歌(nawha,niyaha,marsia-khwani),[48][49] 旨在激發聽眾的同情並感動落淚。[50][51] majlis通常在專門的建築或場所舉行,這些場所被稱為Husayniya、takiya、imambarah或azakhana。[48][52] 哀悼集會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參與者隨著卡爾巴拉輓歌的節奏進行自我鞭笞。[49] 這種源自古代阿拉伯人習俗的自我鞭笞,[28][53] 以輕度形式表現為用手擊打臉部和胸部以表達悲痛(latm,sina-zani,matam),[49][48][54],在當今什葉派社區中較為普遍。[55] 但也存在極端形式的自我鞭笞(tatbir,tiq-zani,qama-zani),參與者通常用附有剃刀片的刀、劍或鏈條擊打額頭或背部。[55] 自90年代中期起,伊朗及黎巴嫩的什葉派社區禁止這種器械鞭笞,[56] 許多什葉派教士也譴責此行為,[57] 該習俗在什葉派中仍具爭議。[48]

另一種哀悼儀式是對卡爾巴拉故事的戲劇性重演(ta'ziya,shabih-khwani),現今在伊朗、波斯灣西岸及黎巴嫩仍有實踐。[58] 阿舒拉當天,這些表演總是重現「海珊殉難」的場景。[58] 在卡爾巴拉,每年阿舒拉當天都會重演倭馬亞軍隊焚燒海珊帳篷及俘虜婦女兒童的情景。[59] 穆哈蘭姆月期間,尤其是阿舒拉,[49] 哀悼者遊行(dasta,mawkib)穿行街頭,[60] 高唱哀歌與輓歌,[61] 有時伴隨自我鞭笞。[49][59] 例如,在卡爾巴拉的tawarij遊行中,男性及隨後女性哀悼者在阿舒拉下午赤腳步行至海珊聖陵。[59] 根據地區不同,遊行會攜帶象徵物,如alam(直譯:「旗幟」),[62] nakhl(直譯:「棗椰樹」),[63] ta'ziya,[63] 和tadjah。[64] Alam象徵海珊在卡爾巴拉的旗幟,[63] 而後三者象徵他的靈柩或墓地。[63][65]
阿舒拉期間的恐怖襲擊
阿舒拉有時成為遜尼派對什葉派穆斯林施暴的時機,什葉派在許多穆斯林社區中常為少數群體。[66] 例如,在印度,遜尼派活動家賽義德·艾哈邁德·巴雷爾維(Template:Died in)反對阿舒拉儀式,並可能誇大其詞地吹噓摧毀了數千座專用於儀式哀悼的伊瑪巴拉建築。[67] 以下列舉部分針對阿舒拉活動的恐怖襲擊事件:
1940年2月21日:印度德里阿舒拉遊行遭投擲炸彈襲擊。[68]
1994年6月20日:伊朗馬什哈德伊瑪目禮薩聖陵發生炸彈爆炸,造成20人死亡。[69]
2004年3月2日:伊拉克卡爾巴拉和納傑夫發生炸彈爆炸,造成超過180名什葉派信徒死亡,5000人受傷。[70][71]
2008年1月19日:伊拉克兩起阿舒拉遊行襲擊,9人死亡。[72]
2009年12月28日:巴基斯坦喀拉蚩阿舒拉遊行發生炸彈爆炸,造成43人死亡,60人受傷。[73]
2011年12月6日:伊拉克中部多起阿舒拉遊行炸彈爆炸,30人死亡。[74]
2011年12月6日:阿富汗喀布爾兩起阿舒拉哀悼者炸彈爆炸,80人死亡,160人受傷。[75][76] 2015年10月24日:孟加拉國達卡一座清真寺發生炸彈爆炸,造成1名信徒死亡,80人受傷。[7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