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非利加 (羅馬行省)
羅馬帝國行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非利加行省(拉丁語:Africa)是羅馬共和國及其繼承者羅馬帝國在今北非的一個行省,範圍約在今日的突尼西亞北部及利比亞西部靠地中海沿岸的地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5月9日) |
阿非利加行省是好幾個羅馬帝國時代重要城市的所在地,如迦太基、哈德盧密塔姆(Hadrumetum,即今突尼西亞的蘇塞)、希波勒吉烏斯(即今阿爾及利亞的安納巴)。該省大部分區域在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中落入羅馬共和國的控制,在第三次布匿克戰爭中完全被羅馬共和國征服。
今日非洲大陸的名稱即是從該省的名稱而來。
Remove ads
歷史

公元前146年,羅馬共和國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由小西庇阿征服迦太基後,建立了羅馬在北非的第一個行省。[1] 烏提卡站在羅馬一邊對抗迦太基,成為行政首都。[1]剩下的領土留在柏柏爾-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的領地上。此時,羅馬在非洲的政策似乎是阻止一個敵對大國在西北非洲崛起。
公元前118年,努米底亞國王米基普薩去世,將王國分給了他的三個繼承人:朱古達、希恩普薩爾一世和阿德巴爾。希恩普薩爾於公元前117年被暗殺;阿德巴爾逃往羅馬,請求羅馬元老院的保護和干預。公元前112年,朱古達恢復了內戰,並在基爾塔擊敗了阿德巴爾,開始了對羅馬的朱古達戰爭(公元前111-106年)。朱古達戰敗後,他以前的領土被置於柏柏爾茅利塔尼亞國王博庫斯的控制之下。
在凱撒內戰期間(公元前49-45年),凱撒從努米底亞人手中奪取的領土上創建了一個新的非洲省——新阿非利加省。最初的省份被稱為舊阿非利加省。在後三頭同盟期間,由於邊界衝突,這兩個省可能在公元前35年統一。公元前34年至28年間,該省的羅馬統治者贏得了三次勝利。在奧古斯都皇帝的統治下,該省繼續進一步擴張,衝突一直持續到公元6年。在奧古斯都憲法改革下,該地區於公元前27年成為資深執政官行省,最終被稱為阿非利加資深執政官行省(因為它由資深執政官而不是帝國特使統治)。
戴克里先進行行政改革後,該省被分為北部的澤烏吉塔那-阿非利加(保留了資深執政官阿非利加省的名稱,因為它由一個資深執政官統治),南部的拜扎凱納-阿非利加省(對應突尼斯東部),以及南部和東南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亞-阿非利加省(對應突尼斯南部和利比亞西北部),所有這些都是阿非利加管區的一部分。古阿非利加,通常包括上述地區,也被羅馬人(普林尼)稱為固有阿非利加,[2]迦太基是其首都。
該地區一直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到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遷徙。公元429年,汪達爾人從西班牙進入西北非洲,到公元439年征服了該地區,建立了一個王國,其中還包括西西里島、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里群島。汪達爾人作為戰士精英控制著這個國家,但面臨著當地柏柏爾人的強烈抵抗。汪達爾人還迫害迦克墩阿非利加羅馬人和柏柏爾人,因為汪達爾人信奉阿里烏教派(埃及牧師阿利烏的半三位一體學說)。5世紀末,汪達爾人對該地區的控制逐漸減弱,將大部分內陸領土交給了該地區的毛里人和其他柏柏爾部落。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皇帝以汪達爾王朝爭端為藉口,派遣貝利撒留將軍率領的軍隊收復非洲。在長達一年的戰役中,貝利撒留擊敗了汪達爾人,勝利進入迦太基,重新建立了羅馬對該省的統治。恢復的羅馬政府成功抵禦了阿馬齊格沙漠部落(柏柏爾人)的襲擊,並通過廣泛的防禦網絡將其統治再次擴展到內陸。
從公元534年到公元91年,西北非洲各省與拜占庭的西班尼亞省合併為阿非利加大區,這次與義大利大區分開。公元591年,這被莫里斯皇帝的阿非利加總督區所取代。總督區繁榮昌盛。公元610年,非洲君主老希拉克略和他的兒子希拉克略在君士坦丁堡推翻了皇帝福卡斯。希拉克略曾短暫考慮將帝國首都從君士坦丁堡遷至迦太基。
公元641年希拉克略去世後,總督區繼續運作。公元698年,哈桑·伊本·努曼將軍率領的穆斯林倭馬亞軍隊征服了迦太基,擊敗了總督區部隊,結束了羅馬和基督教在西北非洲的統治,並在該地區建立了伊斯蘭統治。
Remove ads
- 附註
羅馬實控地區,不包括其附庸及僕從國
- 自戴克里先行政改革至汪達爾人入侵為止,廣義上可以稱羅馬帝國西部政府統治時期,廷吉塔納茅利塔尼亞行省被算作西班牙管區的一部分,而非阿非利加管區的一部分。
Remove ads
羅馬非洲人
羅馬在西北非洲的軍事存在相對較小,在努米底亞和兩個茅利塔尼亞省約有28000名士兵和輔助人員。從公元2世紀開始,這些駐軍主要由當地居民駐守。一個相當大的講拉丁語的人口在背景上是多民族的,與講布匿語和柏柏爾語的人共享西北非洲地區。[3]帝國安全部隊開始從當地居民中招募,包括柏柏爾人。
阿本·納斯爾在他的《馬格里布史》中說:
讓柏柏爾人更容易接受羅馬生活方式的是,羅馬人雖然是一個靠武力奪取土地的殖民地人民,但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種族排斥,並且對柏柏爾宗教崇拜表現出極大的寬容,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從迦太基借來的。然而,羅馬文化在非洲的領土滲透並不均勻。在整個羅馬時期,非羅馬化的柏柏爾人才仍然存在,甚至在突尼斯和努米底亞等羅馬化程度很高的地區的農村地區也是如此。
根據蒙森在《羅馬帝國行省》一書中的記載,到西羅馬帝國末期,馬格里布幾乎全部被羅馬化。羅馬非洲人享有高度的繁榮。這種繁榮(和羅馬化)甚至部分地影響了生活在羅馬界牆以外的人口(主要是加拉曼特人和傑圖利人),他們是通過羅馬遠征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到達的。
非洲城市的統治階級成員自願接受羅馬公民身份,造就了羅馬非洲人,如喜劇詩人特倫斯、基爾塔的修辭學家弗朗托、哈德魯梅圖姆的法學家薩爾維奧·朱利安努斯、馬道羅斯的小說家阿普列烏斯、大萊普提斯的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迦太基的基督徒德爾圖良和居普良,以及西卡的阿諾比烏斯和他的學生拉坦提烏斯;塔加斯特的天使醫生奧古斯丁、旺達爾·迦太基的警句學家盧克索里烏斯,也許還有傳記作家蘇埃托尼烏斯和詩人德拉孔蒂斯。[4]
經濟

大多數城鎮的繁榮都依賴於農業。被描述為「帝國的糧倉」,據說阿非利加一年中有八個月為羅馬民眾提供食物,而埃及則提供了剩下的四個月的供應。據估計,西北非洲每年生產100萬噸穀物,其中四分之一用於出口。其他作物包括豆類、無花果、葡萄和其他水果。到公元前2世紀,橄欖油作為出口商品與穀物相媲美。主要生產和出口商品包括紡織品、大理石、葡萄酒、木材、牲畜、陶器(如非洲紅釉)和羊毛,以及奴隸,以及運輸外來野生動物。
殖民城市併入羅馬帝國給廣大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程度,特別是在非洲西北部。這種快速的城市化水平對城鎮經濟產生了結構性影響,羅馬城市的手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領域密切相關。隨著羅馬人口的增長,該市對西北非洲農產品的需求也在增長。這種繁榮的貿易使西北阿非利加各省能夠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增加手工藝品生產,使這些城市成為高度組織化的城市中心。許多羅馬城市在消費者和生產者模式城市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因為手工活動與城市在長途貿易網絡中發揮的經濟作用直接相關。[5]
城鎮人口越來越多地從事手工業和服務業,而較少從事農業就業,直到該鎮的大部分活力來自通過中間商向農村和國外市場銷售或交易產品。隨著城市和商業貿易的持續發展,橄欖油和葡萄酒生產等農業加工基礎設施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手工藝品的產量。[5]這些產品的規模、質量和需求在羅馬西北阿非利加達到了頂峰。
Remove ads
西北非洲各省跨越了橄欖種植園和陶工粘土資源豐富的地區,這導致了古羅馬精細陶器的早期發展,特別是非洲紅滑施釉餐具和粘土油燈製造,成為一個關鍵產業。燈具是羅馬最常見的人工照明形式。它們被用於公共和私人照明,作為寺廟的供品,節日的照明,以及作為陪葬品。隨著工藝的發展,質量和工藝的提高,西北非洲的創作開始與義大利和希臘的模型相媲美,並最終在價值和需求上超越了它們。[6]:82-83
公元前1世紀左右,模具的創新使用使作坊能夠生產出各種形狀和裝飾風格的陶器。燈具製造商的技能體現在燈具平頂或鐵餅、外緣或肩部的裝飾質量上。生產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裝飾圖案是使用小的單個模具創作的,然後作為貼花添加到燈具的普通原型上。然後,裝飾好的燈被用來製作兩個石膏半模:一個下半模和一個上半模。使用這對模具,可以批量生產多個副本。裝飾圖案因燈的功能和流行口味而異。[6]
後來,用手寫筆在肩部添加了方形和圓形的裝飾圖案,以及棕櫚樹、小魚、動物和花朵圖案。鐵餅是為神、女神、神話主題、日常生活場景、色情場景和自然圖像的傳統場景保留的。在後羅馬時代的西北非洲燈具中,基督教的影響也出現了,聖徒、十字架和聖經人物的形象成為常用的主題。傳統的神話符號也繼續流行,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布匿時期。許多被發掘的早期西北非洲燈具,尤其是那些高質量的燈具,底座上都刻有製造商的名字,這證明了當地市場競爭激烈、蓬勃發展,發展較早,並繼續影響和支持經濟。[6]
公元3世紀的手工、政治和社會動盪導致北非陶瓷製品的生產減少。後來,制燈業復甦並加速發展。公元4世紀末,當地優質紅燒粘土的引入引發了這一復興。非洲紅陶器(ARS)徹底改變了陶瓷和制燈行業。[6]:129-130
ARS陶器生產於公元1世紀最後三分之一,在羅馬中後期具有重要意義。在古代,它以「精緻」或高質量的餐具而聞名,沿著歷史悠久、交通繁忙的貿易路線在區域和整個地中海盆地分布。西北非洲的經濟蓬勃發展,因為其產品分散,對其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7]
最初,ARS燈的設計模仿了3至4世紀粗製濫造燈的簡單設計,通常在肩部有球狀物或有凹槽的牆壁。在5世紀初之前,由於需求刺激了創作過程,出現了更華麗的設計。ARS陶器的發展和廣泛分布標誌著西北非洲陶器製作最具特色的階段。[6]:129
這些具有特色的陶瓷燈是由具有大規模製造能力的高效組織的生產中心大量生產的。通過化學分析,它們可以歸類於突尼斯北部和中部的特定陶器製造中心,使考古學家能夠從源頭追溯到整個地區和地中海的分布模式。[7]突尼斯中部的一些主要ARS中心是Sidi Marzouk Tounsi、Henchir el Guellal(吉勒邁)和Henchir es Srira,所有這些中心都有ARS燈文物,這是由於粘土織物的微觀化學成分以及該地區流行的宏觀風格造成的。
區域陶瓷市場推動了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支持了國外市場。某些器皿形式、織物和裝飾技術,如滾花、貼花和衝壓裝飾,是特定於某個地區甚至某個陶器中心的。如果材料的形式和裝飾都無法識別,則可以通過化學分析追蹤一件物品,不僅可以追蹤到某個地區,還可以通過將其成分與突尼斯東北部和中部重要陶器的基質進行比較,追蹤到其生產地。
Remove ads
松樹林覆蓋著一層草本植物,分布廣泛,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特別是在現代突尼斯東北部的濕潤地區(被稱為泰爾和多薩爾山脈部分地區)。許多地區被描述為鹽田,即用於非農業開發的土地。木材、瀝青(用於製作雙耳罐和防水船的內襯)、柴火、松子和木炭都會被生產出來。放牧也在林地上進行。橄欖種植園也很普遍,通常在以前有森林的土地上,石油開採後的殘渣在當地也很重要,可以作為燃料。沙格鎮的墨丘利西爾瓦努斯神廟,一位與森林有關的商業之神,以及其他地方的許多較小的紀念碑,都證明了森林對當地貿易的重要性。
基督教
羅馬帝國在北非主要的基督教是屬於天主教迦太基總教區,該總教區建立與2世紀,一直延續到1519年。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