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
Remove ads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阿非利卡語Afrikanernasionalisme),即南非白人民族主義,指的是是維多利亞時代居住在南非阿非利卡人創造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來自於阿非利卡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牛車大遷徙第一次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反對南非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

Thumb
南非地區政權

起源與發展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的早期提倡者之一,荷蘭歸正會的牧師史蒂芬努斯·雅各布斯·杜托伊特(Stephanus Jacobus du Toit,1847–1911),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阿非利卡民族是一個有著祖國(南非)和自己語言(南非荷蘭語)的獨特民族,他們就是南非的主人。」[2]

Thumb
亞伯拉罕·庫佩爾(Abraham Kuyper),荷蘭新加爾文主義神學家

荷蘭歸正會

宗教是阿非利卡民族主義起源的一環,它在後來的南非種族隔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18世紀,南非的荷蘭歸正教會一直在與現代主義現代化作鬥爭。歸正教會與亞伯拉罕·庫佩爾(左圖)(1837-1920)的保守觀點幾乎一致,要求強調上帝在各個領域裡的權威,不受自由主義和革命意識形態的影響。[3]

庫佩爾拒絕接受啟蒙運動對人類理性和個性的強調,並認為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平等、博愛和自由的理想,都挑戰了「上帝的權威」。[4]阿非利卡神學家在庫佩爾理論的基礎上工作,定義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律法。[5]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的實踐

在20年代到40年代,許多學者參與了阿非利卡民族主義理論的制定。後來(1975年至1978年)南非總統尼古拉斯·約翰內斯·迪德里克斯(Nicolaas Johannes Diederichs)在1936年出版的《世界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係》一書中,通過新加爾文主義神學闡述了南非白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當時的南非學者們認為「上帝創造了國家,所有國家都擁有上帝賦予的獨立存在的權利。因此,阿非利卡人可以拒絕『英國設計』的南非。」傑弗里·克朗傑(Geoffrey Cronjé)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論點,他認為哪怕阿非利卡人只是作為少數族裔存在於社會中,也絕不能允許其餘的黑人在經濟或政治上有所作為,因為這會導致政治權利落入黑人手中。他稱這是「不公正和褻瀆基督教的」,他認為種族隔離。是一種在黑人和白人之間矛盾的解決方案,

最後,南非的知識分子,以及當時的執政黨,制定了一項激進的民族主義政策,拒絕英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於南非的霸權,同時停止了全國各地運送黑人移民工人。。[6]

阿非利卡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

由於自1905年至1909年間南非的經濟蕭條,出現了一批以阿非利卡人為首的「貧窮白人」。所以直至1939年,種族隔離政策已經成為教會的教條:

「阿非利卡人以及其教會倡導的種族隔離政策是教會的神聖使命,能照顧城市中成千上萬在當前經濟蕭條中『打了敗仗』的貧困白人……種族隔離的實施能進一步發展『黑人健康城市』的同時,也能讓那些黑人能夠沿著自己的路線發展,建立自己的機構,以便日後在白人的監護下管理自己」[4]

因此,作為一個基督教文明,阿非利卡人的國家擁有所謂的神聖權利,可以保持獨立,統治周圍的「異教徒」國家。[5][7]

政治實踐

Thumb
詹姆斯·巴里·蒙尼克·赫佐格,南非裔政治家,曾任南非總理
Thumb
阿非利卡主義紀念碑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南非聯邦作為協約國,按英國附屬國身份加入了戰爭,但由於過年阿非利卡人對於當時發生的南非戰爭不好回憶,此舉引起了阿非利卡人的怨恨。在鎮壓了反對政府的馬利茲叛變之後,詹姆斯·巴里·蒙尼克·赫佐格,成立了國民黨[a],作為一個非洲裔民族主義政黨。[8]赫佐格領導國民黨在1915年和1920年的選舉中以「南非優先」為口號,創建了一個獨立於英國影響的南非。在隨後1924年的選舉中,他擊敗了揚·斯穆特(Jan Smuts)所領導的南非黨,此前斯穆特在1922年使用武力結束了白人礦工的蘭德起義,並在與南非工黨的聯合政府中執政了15年。在他執政期間,他穩步推進阿非利卡民族主義,同時加深了該國的種族隔離。[9]

Thumb
1918年阿非利卡人議會第一屆執行委員會。

兄弟聯盟

在20世紀30年代,兄弟聯盟的成員塑造了阿非利卡民族主義資本意識形態,他們試圖為講南非荷蘭語的白人創造一個共同的「基督教共和國」,並引入了國民資本主義的理念,試圖從所謂的「英國」或「猶太」資本主義中沒收財產,使其適應「南非白人文化」。國民資本主義部分改善了阿非利卡人的經濟狀況,但他們當時的總體經濟狀況仍然不如南非的歐洲移民。在實踐中,南非嘗試著向本地白人企業投資。儘管投資成功地把一些南非白人企業發展成了如今仍在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巨頭,如非洲海底電纜運營商SEACOM,但大多數底層的阿非利卡人獲得的經濟利益微乎其微。[10]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

南非政府反對自己加入對納粹德國的作戰之中,這直接導致國民黨在1948年的選舉中掌權,並且實施種族隔離。國民黨在1961年動員南非白人,決定讓南非投票決定脫離大英國協,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國民黨政府在實行種族隔離的同時,通過了一系列清教主義法律。色情、賭博和所有其他此類惡習都被禁止,因為它們都被認為違反了「南非白人的生活方式」。[11]根據1957年第23號法令《不道德修正法》,通姦和通姦未遂也被定為犯罪。[12][13]

新衝突

20世紀60年代,在如何對待阿非利卡民族在南非種族中的地位的問題上,阿非利卡選民出現了分歧:一派堅持通過嚴格的種族隔離來保持自身民族的地位,而另一派則認為需要放鬆對於其他種族的管制。

分歧很快在1970年的選舉體現了出來,當時國民黨的一個激進分裂團體——改組國民黨獲得了3.59%的選票,而國民黨只獲得了54.86%的選票。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一差距進一步擴大,部分原因是國際上對於種族隔離政策的譴責。[14]

一個著名的阿非利卡民族主義組織是Weerstandsbeging(AWB),一個政治和前準軍事組織。1988年,該組織得到了估計5%至7%的阿非利卡人的支持。該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充斥著個人和武裝分子的醜聞。[15]

20世紀90年代,國民黨承認其種族隔離項目的失敗,並且廢除了1948年建立的政治制度。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後,阿非利卡民族主義失去了大部分支持。[16]

Remove ads

現代

Thumb
"Vryheidsvlag" (自由之旗), 為阿非利卡國民陣線使用

儘管阿非利卡民族主義基本上已經從公眾中消失,但一些邊緣右翼政黨,仍然宣稱他們的目標是「厚顏無恥地促進南非民族主義」。[17]

南非的國民陣線黨也出現在後種族隔離時代,宣揚阿非利卡民族主義。該黨與《今日南非》有聯繫,該媒體報道了南非農場襲擊事件和其他影響阿非利卡人的問題。[18]

南非的基督教國民教育運動也延續了傳統,它要求要改革教育內容為:阿非利加·加爾文主義傳統、布爾文化和歷史以及南非荷蘭語教育。[19]

注釋

Loading content...

引用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