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限制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限制酶
Remove ads

限制酶(英語:restriction enzyme)又稱限制內切酶限制性內切酶,全稱限制性內切核酸酶[1],是一種能將雙股DNA切開的。它的切割方法是將醣類分子與磷酸之間的鍵結切斷,進而於兩條DNA鏈上各產生一個切口,且不破壞核苷酸鹼基。切割形式有兩種,分別是可產生具有突出單股DNA的黏狀末端,以及末端平整無凸起的平滑末端。[2]由於斷開的DNA片段可由另一種稱為DNA連接酶的酶黏合,因此染色體或DNA上不同的限制片段,得以經由剪接作用而結合在一起。

黏狀末端。圖為EcoRI的切位。
平滑末端。圖為SmaI的切位。

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此類酶最早發現於某些品系的大腸桿菌體內,這些品系能夠「限制」噬菌體對其感染,因此得名。科學家認為限制酶是細菌所演化出來對抗病毒感染,並幫助將已殖入的病毒序列移除的機制。是限制修飾系統的一部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丹尼爾·那森斯漢彌爾頓·史密斯伯克利加州大學沃納·亞伯因為限制酶的發現及研究,而共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酶最早的應用之一,是用來將胰島素基因轉殖到大腸桿菌,使其具備生產人類胰島素的能力。

Remove ads

命名

限制酶的命名是根據細菌種類而定,以EcoRI為例:

E Escherichia (屬)
co coli (種)
R RY13 (品系)
I 首先發現 在此類細菌中發現的順序

類型

根據限制酶的結構,輔因子的需求切位與作用方式,可將限制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一型限制酶

同時具有修飾及限制性切割的作用;另有識別DNA上特定鹼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距離識別位點可達數千個鹼基之遠,並不能準確定位切割位點,所以並不常用。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

只具有限制性切割的作用,修飾作用由其他酶進行。所識別的位置多為短的迴文序列;所剪切的鹼基序列通常即為所識別的序列。是遺傳工程上,實用性較高的限制酶種類。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

與第一型限制酶類似,同時具有修飾及識別切割的作用。可識別短的不對稱序列,切割位與識別序列約距24-26個鹼基對,並不能準確定位切割位點,所以並不常用。例如:EcoPI、HinfIII。

例子

更多資訊 名稱, 來源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