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瑄 (平江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廬州路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平江伯。
陳瑄早年跟隨徐達征戰,在靖難之役時率領水師投降燕王朱棣,封平江伯。之後長達三十餘年組織修築、管理京杭大運河,使得明初漕運得以完備,並影響到明、清兩朝的漕運制度。
生平
陳瑄父親為陳聞,其率領起義部隊跟隨朱元璋,後累官至都指揮同知,此後陳瑄代其父職位。陳聞因事連坐被貶戍遼陽,陳瑄上奏請求代罪,朱元璋下詔命恢復其父子職位[1]。陳瑄為徐達幕下將領,從小以擅長騎射聞名。屢次跟隨征討南番、越巂、建昌、梁山、天星寨、寧番等地。之後再次征討鹽井、蔔水瓦寨[2]。之後征討賈哈剌,以奇兵涉打沖河,通過小道進攻,並做浮梁渡河。大軍渡過後,陳瑄沉舟以示士卒不勝不返,大軍於是連戰獲勝。此後,又會同雲南部隊征討百夷,升任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3]。建文末年,升任右軍都督僉事。燕王朱棣大軍逼近首都時,建文帝命其在長江設防。而燕兵抵達浦口後,陳瑄帥舟師迎降,朱棣遂渡過長江。明成祖即位後,封平江伯,食祿一千石,賜誥券,世襲指揮使[4]。
永樂元年,朱棣命其為總兵官,負責總督海運,其輸粟四十九萬余石,解決北京以及遼東的兵餉。之後他在直沽建立百萬倉。當時漕舟多行海上,海上島嶼民眾因畏懼漕兵而大多藏匿。陳瑄招令互市,使得交往便利。在運舟返回時,遇到沙門島倭寇進犯,陳瑄率眾攻擊至金州白山島,並焚燒其船舟[5]。永樂九年,明成祖命其與豐城侯李彬統領浙江、福建士兵逮捕海盜。後因海溢堤圮,改命其以四十萬士兵修築堤壩,其海堤長達一萬八千餘丈[6]。
當時,恰逢宋禮治理會通河成功,朝廷商議罷免海運,仍以陳瑄負責漕運。陳瑄建議造兩千餘小船,初步運輸兩百萬石,之後達到五百萬石,使得整個國家解決糧用。當時江南漕運須經水道抵達淮安,然後靠岸卸糧,改陸路經過大壩,再裝船經淮河抵達運河,其過程花費巨大資金。而此時,黃河已奪淮河河道,運河也受到黃河淤泥影響。三河河水混入洪澤湖,水流不明,漕運極不安全。陳瑄遍訪鄉間父老後,於永樂十三年,上疏建議自淮安西側的管家湖起,開鑿二十里河渠為清江浦,使得湖水進入淮河,並築堤十五里以提高船隻運輸能力,且修築四個大閘以適時洩洪,此省去大量經費與危險[7]。
此後,他又主持疏浚徐州至濟寧的河道,又修築沛縣刁陽湖、濟寧南旺湖的長堤,並鑿開泰州白塔河直通長江。此外還在高郵修建湖堤,並在湖堤內修建四十里水渠。從淮河至臨清千里長的運河上,建閘四十七處,並在徐州、臨清、通州皆設置糧倉,以便於轉運[8]。在考慮到漕運船隻擱淺情況,其從淮安至通州中設置五百六十八處觀察點,並派遣官兵駐紮以引導船隻避免擱淺。此外又在運河旁鑿井種植樹木,以方便行人。其在任三十年,所規劃的運河改造方案及其治理,「精密宏遠,舉無遺策」[9]。
明仁宗即位後,陳瑄上疏七事,請除朝廷弊病。獲得明仁宗嘉獎,並賜鐵券,世襲平江伯[10]。明宣宗即位後,漢王朱高煦叛,命守淮安,防止朱高煦南下南京,仍然督漕運。宣德四年,其上疏從濟寧以北至棗林段有淤泥堵塞,建議派遣十二萬人參與疏通,半個月即成。宣宗念其年老久勞,命工部尚書黃福一同參與治理[11]。宣德六年,其又進言,建議各地漕糧運抵淮安與瓜州,兌與衛所轉運;河南於大名府小灘兌與遮洋總海運;山東則於濟寧兌與軍運,軍運費用由百姓承當,以免除其因漕運而耽誤農忙,宣宗聽後批准該策。明朝漕運改為兌運,自此為始[12]。宣德八年,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九歲。追封為平江侯,贈太保,謚恭襄[13]。
身後
因為陳瑄以疏浚河道,在民間有惠德,百姓在清河縣為其立祠祭祀。正統年間,明英宗命官員與春秋致祭[14]。
陳瑄後人多為良吏。陳瑄長子陳佐繼承爵位,陳佐子陳豫於正統年間率兵平定福建沙縣民變,並鎮守臨清抵禦瓦剌也先的進攻,併到山東賑災[15]。陳豫子陳銳繼承伯爵爵位,並總督漕運十四年,並賑災淮安、揚州饑荒。後累任太傅兼太子太傅,但因在大同擁兵自守而被科道彈劾[16]。陳銳之子陳熊亦總督漕運,卻因拒絕宦官劉瑾索賄而被削職奪券,後被恢復爵位[17]。陳瑄六世孫陳圭繼承爵位,出鎮兩廣,屢有戰功,官至太子太傅[18]。再傳陳王謨,平定張璉叛亂,加封太子太保,掌管前軍都督府。平江伯的爵位一直傳至明亡[1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