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隨煩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隨煩惱(梵語:upakleśa),佛教術語,共有二十種,所以也常稱二十隨煩惱(梵語:vimśati upakleśa),指的是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散亂、二十不正知。這是相對於六個主要的貪、嗔、癡、慢、疑、惡見的根本煩惱來說,因根本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伴隨而生的煩惱。所以也稱作隨惑、枝末惑。
但由於隨煩惱與根本煩惱同是煩惱的現行,有別於煩惱隨眠的沒有現行、屬於不粗重的、不猛利的、行相細微的性質。[1] 隨眠煩惱比根本煩惱更難覺察。
概論
隨煩惱是指所有的染污行蘊心所,其中包括了隨眠[2]。
隨煩惱的分類
它可分為三大類:[3]
即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十種
- 忿
- 恨
- 惱
- 覆
- 誑
- 諂
- 憍
- 害
- 嫉
- 慳
即無慚及無愧二種;
- 無慚
- 無愧
即不信、懈怠、惛沉、掉舉、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 不信
- 懈怠
- 惛沉
- 掉舉
- 放逸
- 失念
- 散亂
- 不正知
佛法修行中的解脫道,透過斷我見及斷我執的方法,滅除所有會導致生死的一切大小、粗細煩惱,達到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而取證阿羅漢果。[4]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