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雁行理論

经济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雁行理论
Remove ads

雁行理論(日語:雁行形態論,英語:flying geese paradigm),又稱雁行模式等,是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896-1974)提出的經濟發展理論。

Thumb
大雁排成V字飛行

概述

雁形學說是赤松於1935年昭和10年)在《我國羊毛工業品の貿易趨勢》中提出的。然而,這一理論在戰時和戰後長期沒有得到關注。

1961年(昭和36年)和1962年(昭和37年),日本正經歷高速經濟成長,赤松發表了該理論的英文論文[1],其後於1966年哈佛大學雷蒙德·弗農英語Raymond Vernon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等得到了學界關注。[2]赤松要的學生小島清(1920-2010)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擴展和細化。

雁形形態有多種含義,但它們的共同點是描述後進國家追趕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過程。[3]

第一模型

Thumb
雁形形態第一模型副次型的圖像。進口→國內生產進口替代品→出口。之後,出現第二模型中所說的比較劣勢,因此再進口增加。

第一模型是單一國家雁行發展的模型。它可以分為基本型和副次型(變型)。小島後來將基本型描述為「生產效率提高」,將副次型描述為「生產的多樣化和高級化」。

從一個國家的經濟來看,產業發展的過程,首先是進口低附加值英語Value added的消費品,然後自己生產這種商品以代替進口(進口替代),最後出口這種產品。以布匹為例,首先是作為進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之後本國開始生產布匹;然後出口產品。這種產業發展形態被稱為雁行形態的基本型。

為了解釋基本型在許多情況下成立,小島清基於赫克歇爾-奧林理論作出了相關說明[4][5],但據他本人所說,其理論十分複雜,難以理解。[6]不過,2014年,鹽澤由典日語塩沢由典基於新的國際價值理論提出了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7]

另外,生產低附加值消費品所需的低附加值生產工具,也要經過進口、進口替代、出口的發展過程,而生產這種低附加值生產工具所需的高附加值生產工具,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由此循環往復。另外,從消費品來看,高附加值消費品與低附加值消費品的進口、進口替代、出口的過程是一樣的。例如,隨著布匹發展成雁行形態的基本型,生產布料的機器也演化成基本型。而生產布料的機器又在基本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這樣的循環發展的基本型發展形態,稱為雁行形態的副次型。

Remove ads

第二模型

Thumb
雁形形態第二模型示意圖
ASEAN4:東協四國,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
NIEs(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一般指亞洲四小龍

第二模型是產業基地轉移的模型。

已開發國家將通過第一模型的副次型獲得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處於比較劣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被迫通過企業直接投資,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欠已開發國家。欠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因此開始起飛。

例如,東亞國家是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其後是中國東南亞亞洲四小虎(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就此開始發展此一產業;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中國等地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第三模型

第三模型是世界經濟的雁行發展。

該模型是對赤松對「世界經濟同質化和異質化」的洞察的細化。如果後進國迎頭趕上(世界經濟異質化),第一和第二模型能正常運轉;但如果已開發國家無法造出新產品,而後進國追趕上來的話(世界經濟同質化),第一和第二模型將無法正常運轉。

不列顛治世時代,由於英國的技術創新,產業結構顯著成熟和多元化,同時世界經濟變得異質化,實現了自由貿易的黃金時代。然而,小島解釋說,世界經濟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變得同質化,導致經濟大蕭條貿易戰。為防止全球經濟同質化,必須建立全球共識的合作體系(目前為美洲歐洲亞洲內部的合作共識體系)。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