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雨中隨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雨中隨筆》(越南語:Vũ Trung Tuỳ Bút/雨中隨筆),越南漢文史籍,兩卷,由黎末阮初官員范廷琥撰。該書以筆記小說形式編寫,內容豐富龐雜,記錄宮廷王府的傳聞舊事、官制禮儀、科舉考試、詩文發展、文壇掌故、名人軼聞、風俗世情、名勝古跡、動植物、地理等等方面,既有作者的自身經歷,也有參照經典而作。因作者對本書不少內容做過考訂工作,因此有相當的可信度,可補史書的缺漏。

本書的作者及編撰
《雨中隨筆》的作者范廷琥(生卒年:1766/1768─1839年)[注 1][1],越南平江人,在後黎朝晚期的鄭主政權時入學國子監,及後國家戰亂頻仍,范廷琥隱居鄉村,專志於學。到阮朝時期,1821年(明命二年)獻書於明命帝,獲命為翰林院行走,不久請辭,1826年(明命七年)朝廷又命為翰林院承旨兼國子監祭酒,越年告病回鄉。後又獲召為侍講學士。范廷琥一生撰述甚豐,有《黎朝會典》、《邦交典例》、《景興辛巳冊封使館書柬諸集》、《安南志》、《烏州錄》、《哀牢使程》、《大蠻國地圖》、《乾坤一覽》、《慶安冊鑾范家世譜》、《冊鑾范氏支系世譜》、《羲經測蠡》、《日用常談》、《東野學言》、《伴接存奉》、《桑滄偶錄》(與阮案同著)及《雨中隨筆》等書。[2]
從《雨中隨筆》卷上《自述》裡可知,范廷琥自少酷愛典籍,九時已學習《漢書》,成長期間對「古書古詩,愛之不能去手」,日後連起居生活也不離閱讀,「每朝飯初罷,出就客堂,傍堆群書數架,隨意抽閱」[3]。本書便是范廷琥引經據典,順手拈來,或為親身所歷,記述而成。[4]其編撰時間,卷上《怪事》有「嘉隆乙丑秋」的紀事[5],即為1805年,這也是書中最晚的紀事,本書寫成時間則稍晚於此。[6]
Remove ads
內容
本書分為兩卷,共九十一個小目[注 2],內容龐雜,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考證沿革,包括制度、風俗、地名等,大致先敍述它們在中國的演變過程,再述其在越南的變化,考究源流,辨別訛誤,以求回復古人原意。二是記人、記事,涉及因果來世、神人感應、卜巫禳災,著重心理刻畫。[7]
此外,據臺灣中央研究院「越南漢喃文獻目錄系統檢索」,現存的《雨中隨筆》抄本,還有「附諸家詩集」,故又名《雨中隨筆附諸家詩集》(Vũ Trung Tùy Bút Phụ Chư Gia Thi Tập)。有抄本更附載另外兩本書,分別為《汭川隨筆詩編全集》第二卷(阮克宅撰,葛亭黃氏品評),以及《草堂詩集》卷一(范貴適撰)。[8]
流傳及出版情況
據越南學者臨江指出,河內漢喃研究所藏有三個《雨中隨筆》的抄本,其中兩個抄於嗣德帝以後,內容均有殘缺,還有一個抄於1941年(保大十六年),其所據底本卻遠較前兩抄本為早,內容較完備。[2]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有1906年(成泰十八年)抄本。[9]1928年(保大三年),阮有進將此書譯成越南語,載於《南風雜志》出版,1972年河內文學出版社再版。[10]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越南漢文小說集成》,均有收錄本書,前者由臨江校點及寫「出版說明」,後者由孫軼旻校點,臨江、孫軼旻、朱旭強寫「提要」。[11]
評價
《雨中隨筆》在後世獲得重視。學者臨江、孫軼旻、朱旭強指出,作者范廷琥對本書中有關歷史、禮制、風俗的內容,都編排得層次細密,且考訂相當詳實。而對涉及因果、神巫方面的內容,則能寫出濃厚的小說意味。[7]學者任明華認為,本書有關歷史的內容,帶有真實、詳細的記載,可補史書不足,有的篇幅還有助了解中越關係和文化交流。而書中還有一些宗教題材內容,怪誕不經,是受到道教、佛教思想影響而成。[12]
注釋
引用來源
參考書籍及網絡資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