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雪崩
大量的雪在斜坡上快速滑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雪崩,是在雪山中常有的自然災害,是指大量的雪由斜坡表面上快速滑動下來,產生原因通常是積雪處於一種「危險」的平衡狀態下,如果稍微有外力作用,就會失去平衡,造成雪塊滑動,進而引起更多積雪運動,使大量的積雪瞬間傾盆而下;附近的人及村莊往往不能倖免。

雪崩一般而言是由某一區域的積雪重量超過其強度所成(板狀雪崩,slab avalanche),但也有時是是因為積雪漸漸的變寬所造成(鬆雪崩,loose snow avalanche)。雪崩在開始後,其速度會迅速的變快,也會帶走路徑上的雪,因此其重量及體積也會越來越大。若雪移動的夠快,雪可能會混合一些空氣,形成粉末狀的雪崩,是一種密度流。
有關雪崩有許多的分類方式,但還沒有一種廣為接受的分類,會因為不同的目的而為雪崩做不同的分類。雪崩可以用其大小、破壞力、啟動機制、組成及動態特性來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40000至80000名士兵在參與義大利戰役的過程中死於阿爾卑斯山的雪崩,這場雪崩是由炮火引發的[1]。
Remove ads
引發原因
雪崩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一場雪崩往往是多個外部因素綜合產生的。強烈的陣風會吹動山上的雪,不斷累積的重量會導致雪板斷裂,雨水或陽光會讓雪變軟,自然或人為的聲音對雪體的震動作用。[2]也有人認為,部分雪崩是因為全球暖化導致的。[3]
種類
多發生於69至87度的開放坡面上。凍結的雪形成一定厚度的冰層。冰層下方可能會是一個空洞的空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這樣的冰層很可能會坍塌。
在更陡峭的山坡上,鬆散的積雪下面可能會有一定的空間。這樣的積雪在受力的情況下會發生塌陷。
一般發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有一定濕度和重量的積雪因為沒有完全凍結,在外部因素影響下向下坡方向下沖。
動態變化
板狀雪崩只要一形成,在雪往下移動時,其板狀雪塊會形成越來越小的碎片。若板狀雪塊外層的碎片夠小時,外層(稱為躍移層)會出現類似流體的特性。當有夠多的小顆粒出現時,這些小顆粒會在空中傳播,若這類的粒子多到一定程度,即為粉雪崩,粉雪崩會和板狀雪崩的本體分離,而且其行經路徑會比板狀雪崩更長[5]。在1999年加爾蒂雪崩時,科學家利用雷達驗證了在板狀雪塊表面和空中傳播的顆粒中間會形成躍移層的假設,而且躍移層也會和板狀雪塊表面分離[6]。
驅動雪崩下移的力量是其重量延著斜坡方向的分量。在發生雪崩時,其路徑上不穩定的雪也會加入雪崩之中,因此其整體重量更大。若斜坡坡度變大,其分量也會越大,反之,若斜坡變平緩,分量也會越小甚至消失。雪崩下移的阻力是由許多互相影響的因素組成:雪和其下方表面的摩擦力,雪和其上方空氣的摩擦力,雪崩前緣的流體動力阻力,雪和經過空氣之間的剪阻力,各層雪之間的剪阻力,若阻力已經超過重量延著斜坡方向的分量,雪崩就會停止加速[7]。
Remove ads
早在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就已試著針對雪崩的行為建模,最著名的是Lagotala博士為了霞慕尼192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準備[8]。他的方式後來由Voellmy繼續發展,最後在1995年發表在《論雪崩的破壞力》(Ueber die Zerstoerungskraft von Lawinen)中[9]。
Voellmy用了一個簡單的經驗公式,將雪崩視為是一團滑行的雪,其阻力和雪速度的平方成正比:[10]
他和當時的科學家考慮了其他的效應,其Voellmy-Salm-Gubler模型和Perla-Cheng-McClung模型成為非粉狀雪崩的簡單模型[8]。
自1990年起提出了許多複雜的模型。在歐洲大部份這類的研究都是SATSIE贊助的SATSIE(歐洲雪崩研究及模型驗證)研究計劃的一部份[11],SATSIE也產生了雪崩前緣的MN2L模型,在法國的雪崩救援服務中使用,而D2FRAM(Dynamical Two-Flow-Regime Avalanche Model)在2007年時仍在進行認可[12]。其他已知的模型有SAMOS-AT的雪崩模擬軟體[13]及RAMMS軟體[14]。
Remove ads
危害
雪崩對登山運動往往是致命的。登山者可能會被大雪沖走,被埋,甚至死於雪崩產生的大型氣浪。[4]
大型雪崩會掩埋山下居民的房屋,甚至活埋當地居民。
雪崩危險和規模分級
歐洲雪崩的風險會以以下的標準來分級,此標準是在1993年導入,取代原來各國不一致的標準。其說明已在2003年5月修改過,以增強其一致性[15]。
法國大部份有人死亡的雪崩都是風險等級3和4的,在瑞士大部份有人死亡的雪崩都是風險等級2和3的,一般認為這是各國在評量風險時的差異所造成[16]。
穩定性:一般會在雪崩公告中有更進一步的描述(和高度、雪崩類型、地區有關)
額外的負載:
坡度:
- 緩坡:角度小於30°
- 陡坡:角度大於30°
- 爬陡坡:角度大於35°
- 特爬陡坡:角度大於40°

在美國及加拿大,會依以下的雪崩規模分級。敘述依國家而不同。
加拿大雪崩規模分級是根據雪崩的後果劃分的。實際運用時,常會出現半級(如1.5級)。[17]
美國報告雪崩規模時,根據相對於雪崩行進路徑長度,將雪崩規模劃分為5個級別。但因為分級是相對於路徑的,如果不了解雪崩路徑信息,僅僅知道雪崩分級數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18][19]
雪崩的危害分析可以用Rutschblock測試來確認(Rutsch在德文中是滑動)。在雪坡挖掉二公尺寬,一公尺深的雪,在挖掘位置上方以七個不同的方式,漸進的增加重量,最後會得到雪坡穩定性的結果[20]。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