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島取引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青島取引所是青島第一次日據時期(1914-1922)由日本人設立的一家證券交易所,於1920年至1942年間營業。其原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館陶路22號,建於1921-1926年,設計師為三井幸次郎,曾是館陶路一帶的地標性建築,2006年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2][3]。
歷史


1920年2月,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部在青島中日商界的提議下批准成立青島取引所,同年9月正式營業,交易市場最初設於原大鮑島市場,今中山路德縣路路口址。青島取引所最初為官辦交易所,由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民政署管理,設有理事會,日本人峰村正三出任理事長,華人徐青甫任副理事長。設物產、錢鈔、證券三部,額定資本800萬元,分為16萬股,每股50元,先收200萬元,中日商人平均認股。各部設委員會,委員人數中日雙方各占一半,負責人則由日本人擔任。物產交易以花生米、花生油與豆油為限,錢鈔交易指定使用橫濱正金銀行青島分行所發行的貨幣,證券交易指定24種股票,均為青島日商企業所發行的股票。另設青島企業信託株式會社辦理交割、擔保及墊款事務[4][5][6]。
1921年初,日本大阪財團代表松井伊助在青島守備軍民政長官秋山雅之介的支持下代替峰村正三任理事長。1921年3月,取引所改為商辦,改名株式會社青島取引所,同時將取引所與青島企業信託株式會社合併,華商股份占比大幅縮小。其後,松井伊助與其他日本商人於1921至1922年間策劃製造股災,導致華商、股民損失嚴重,取引所也瀕臨停業[7]。已經動工的館陶路青島取引所大樓工程也因此不得不停工3年[8]。後經清理整頓,取消證券交易、額定資本減至180萬元、實收54萬元,情況有所好轉。1926年8月底,由三井幸次郎設計[2]、耗資銀洋48萬4千餘元、金票11萬6千餘元的取引所大樓最終竣工,取引所於9月1日遷入新樓,10月3日舉行新址落成典禮,中日歐美人士800餘人經邀請參加典禮[8]。取引所新址設物產甲部、物產乙部、錢鈔部和棉絲部,每部設交易員50名,同時出租部分房間給其他公司、銀行作為辦公室使用[4][5][8]。德商德華銀行、禪臣洋行曾在此辦公[9]。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由於東北局勢緊張,東北地區各日商交易所停業,青島取引所交易活躍、利潤豐厚。同年,青島華商設立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由於日軍占領東三省後中國商界、民眾抵制日商的風潮,加之青島市物品證券交易所業務日益興旺,青島取引所業務日漸清淡,至1935年出現蕭條局勢[6]。一部分日商、日僑屢次擾亂物證交易所的交易活動、威脅交易所工作人員,以向中方施壓,最終青島市政府同意將物證交易所的部分利潤、業務讓予取引所。1938年1月,日軍占領青島,取引所將物證交易所兼併[4][5][6]。1942年7月,由於日本在戰爭中物資匱乏,取引所停業,僅依靠出租取引所大樓內辦公室的收入維持開支。1944年6月26日,股東會議決定解散青島取引所。1945年4月20日,青島興產株式會社在原取引所大樓成立,原取引所理事長安藤榮次郎任社長,同年8月日本投降後解散[8]。
日本投降後,原取引所大樓為國民政府所接收。1945年11月,第八軍乘美國軍艦登陸青島駐紮,軍部設於館陶路原取引所大樓[10]。同年12月(一說1946年3月17日[11]),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青島警備司令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丁治磐任司令,青島市市長李先良任副司令,司令部設於取引所舊址[12]。1948年1月11日,青島警備司令部擴編為第十一綏靖區[12],同年7月(一說5月[11])復建青島警備司令部[13]。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進駐青島,第32軍(隸屬三野)軍長譚希林宣布成立青島警備司令部,並任司令,司令部設於取引所舊址[14][15]。1950年3月,第32軍奉命南下,膠東警備第四旅於4月接管青島市防務,司令部遷至廣西路1號[15]。1950年5月,海軍司令員蕭勁光以四野後勤部第二分部與第12兵團部分機構為基礎組建海軍青島基地籌備委員會,設於取引所舊址[16]。同年8月,二野第11軍軍部及直屬隊自四川萬縣抵達青島並進駐取引所舊址,以組建海軍青島基地[16]。9月9日,海軍青島基地正式成立,機關駐廣西路1號[16]。此後,館陶路22號青島取引所舊址改為海軍青島基地俱樂部[8]。部分資料稱海軍政治幹部學校於1952年7月17日在此成立,後遷往毛奇兵營舊址。1960年8月1日,北海艦隊在海軍青島基地的基礎上成立,取引所舊址改為改為北海艦隊政治部軍人俱樂部[3],原證券廳改建為劇場,期貨廳改為體育館,另設有設有圖書館、展覽室、各類遊藝室等,主要服務對象為軍人[8]。1970年代前後,俱樂部對外開放,曾舉辦畫展[8]。
1990年後,該建築改作商業用途,後長期被閒置[17]。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18],2006年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青島館陶路近代建築的保護範圍[19]。2014年初,該樓被出租。自2014年後半年開始,青島取引所舊址經歷翻修,據媒體報道該樓將被改建為飯店[20][21]。2019年9月5日,青島取引所舊址作為藝術展覽場館正式對外開放[22]。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青島取引所舊址位於館陶路與萊州路之間,體量龐大,占地面積6965.16平方米,建築面積18276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其樓體主樓沿館陶路和萊州路展開,以三段樓房連接兩側主樓樓體,併合圍出兩個中庭,形成「日」字形平面。中庭內設交易大廳,樓內設辦公室。正立面向東面向館陶路,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樣式,三段式劃分,中段採用了模仿古希臘神廟的立面,以六根帶有科林斯式柱頭的廊柱支撐起三角形山牆,其上方再起一層,設一對方形塔樓,後側為穹頂。左右兩段各設六列窗戶,多以壁柱和直線線條裝飾。建築背面向西面向萊州路,裝飾相對較少,二、三層窗戶以上下貫通的線條連接,頂部為弧形。整個樓體以龐大的體量和精緻的裝飾成為館陶路一帶的地標性建築[2][23][24]。
圖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