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島市禮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岛市礼堂map
Remove ads

36°03′45.6″N 120°18′53.1″E 青島市禮堂,現名青島音樂廳,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蘭山路1號,建於1934年-1935年間,由建築師鄭德鵬設計,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青島市禮堂舊址,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Thumb
青島市禮堂開幕典禮

青島開埠後,市內長期未有向華人居民開放的室內集會場所,華人公眾集會常常要借用會館或旅館大廳舉行,造成諸多不便。1932年春,青島市政府中山路第四公園的土地放租給中國銀行等6家銀行及青島銀行公會,並要求在該地塊內代為建設一座公共禮堂。青島銀行公會原計劃將禮堂設於其辦公樓的三樓,而市政府審閱設計圖紙後認為規模太小,人流上下交通不便,同時與銀行大樓功能衝突,故決定改由銀行公會出資補助3萬元,另選地址建設一座禮堂。禮堂最初擬選址在中山公園建設,但因太過偏僻,遂改在太平路浙江路路口,德占時期的舊港務局址新建[1],定名為青島市禮堂。[2]

禮堂於1934年4月開建,建築設計師為青島市工務局第二科技正鄭德鵬,由美化營造廠施工(美化營造廠創辦者、建築師王枚生可能也參與了建築工程),1935年7月14日竣工,最終耗資約4萬元[2][3] 。建成後,青島市政府又頒布了《青島市禮堂借用規則》,規定市民及團體進行學術演講、非營業性娛樂活動、公益集會、慶祝婚嫁以及公共宴會時,可租用禮堂,租用者僅需負擔水電費用,無需另繳納費用,公益活動可以酌情減免水電費[2]。青島市禮堂建成後直至1960年青島市人民會堂建成,長期為青島市最大的公用禮堂[4]

青島市禮堂除用作民眾集會地點外,亦常為政治會議會場,抗戰時期的青島治安維持會新民會青島特別市聯合協議會[5]國民政府時期的青島市參議會等曾先後在此召開會議[6]。1949年後,禮堂延續其用途。1959年,青島市群眾藝術館曾設於此處[4][7],後遷至安徽路金星電影院[8][9]。約1960年代至1990年代時,青島市禮堂曾改稱市南區禮堂[10][11]。1983年至1994年,市南區文化局在此開辦舞廳[12]。1994年5月,該建築改為中國光大銀行青島分行總部行址[7][13]

2000年,該建築以「青島市大禮堂」之名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14]。2006年末至2007年初,青島市禮堂舊址經過修繕後,於2007年1月闢為青島音樂廳[15][16]。2008年11月21日,青島市禮堂舊址列入第八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7]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青島市禮堂位於蘭山路北側,面向青島灣,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積2533.34平方米,建築面積2018平方米,總高14米,建築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朝南的正立面為對稱布局,具有歐洲古典樣式。立面橫向劃分為五段,中段主入口處3層,兩翼2層,中段與兩翼之間的連接處為兩層半,並向前凸出。正門為三扇雙開的木製包銅皮大門,其前方為六級台階。三扇大門之間及兩側為石雕壁柱,高兩層,柱頭雕刻為蝶形紋樣。壁柱上方為大理石牌匾,刻有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所題「青島市禮堂」五字,現已不存在。牌匾上方中央為圓形鐘錶,兩側各有兩塊凸起的方錐形花崗岩石塊作為裝飾。正立面兩翼各開有三聯長窗。牆面整體採用人造石面材,並勾出橫向影線,女兒牆處影線方向有所變化,檐口略微內收。建築內部北側為禮堂,寬21米,進深32米,可容納800餘人,地面為磨光人造石地面,天花板雕有紋飾。[2][7][4][18]

圖集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