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主流派 (中國國民黨)
中国国民党历史派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非主流派,中國國民黨派系,於1988年出現,為1990年代在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領導下的主流派意見不同的成員,亦即黨內的反李勢力(維新派)。主要成員為林洋港、郝柏村等人。
隨著國民黨黨內矛盾的發展,非主流派系統發展出各個組織,前後著名的有立法院的新國民黨連線、許歷農領導的新同盟會、孫安迪發起的中國國民黨救黨改革委員會等。
非主流派連同其後成立的新黨,雖然同為反對黨一員,但與最大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是對立關係。儘管國、民、新三黨曾在1996年合作推動二月政改,但在國民黨的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之爭中,作為反對黨的民進黨堅決站在李登輝這邊。
歷史
國民黨主流派、非主流派的畫分始於二月政爭,為因應1990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推舉黨內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時,國民大會中支持李登輝的「起立表決派」與反對李登輝的「要求投票表決派」發生爭論。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後,支持李登輝的成為主流派,反對李登輝的則成為非主流派。
二月政爭後,非主流派的失敗導致非主流派從國民黨出走、或遭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收編。1993年初,李登輝藉著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迫使郝柏村內閣總辭。[1]:2151993年4月,非主流派大將邱創煥首先被安撫,承認過去主張委任直選的看法是錯誤的,並接受李登輝提名出任考試院院長。1993年10月,國民黨十四全會後,被視為原屬關中的人馬、非主流派陣營中的詹春柏亦接受安撫,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主任。1994年臺灣省省長選舉前夕,關中亦接受安撫,出任銓敘部部長,使非主流派的收編達到高潮。至此,李登輝已不只是主流派領袖,同時亦兼顧非主流派利益。[1]:215
相對於邱創煥、關中等人被收編,一些非主流派的大老則在1993年8月的國民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被逼到牆角。李登輝透過增列700名當然黨代表的方式,使十四全大會代表人數高達2100人,將非主流派所能掌握的380名至420名黨代表稀釋到全體黨代表的三分之一不到;換句話說,李登輝可以牢牢掌握修改黨章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同時非主流派無法掌握杯葛修改黨章所需要的三分之一少數。[1]:215-216以新國民黨連線為主的非主流派中生代權力人物眼見在國民黨內已無可圖,終於在十四全大會召開前夕宣布出走,成立了新黨。[1]:216
2000年10月,李登輝已離開國民黨權力核心,國民黨把李登輝開除黨籍、亦清除李系人馬;連戰與宋楚瑜和解,推動國親聯盟繼續對抗民進黨和李登輝人馬組成的臺灣團結聯盟。適逢核四停建,新黨提出「泛藍」概念,將原「泛國民黨」之中非主流的勢力整合為在野黨政治聯盟。「非主流派」這個詞彙不再被使用。郝柏村、林洋港等人在李登輝被開除黨籍之後重返國民黨。
Remove ads
非主流系統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