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韓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韩琦
Remove ads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號贛叟,出生於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1]相州安陽人(今河南省安陽市[2]北宋政治家,詞人。謚忠獻。他是天聖五年進士第二名,其後與范仲淹等主持慶曆新政仁宗嘉祐重返中央,先後擔任樞密使、集賢相和昭文相。在擔任首相的十年間,他輔弼三朝,也參與了英宗神宗的冊立,被譽爲「兩朝定策元勳」。官至永興軍節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魏國公,死後贈尚書令、配享於英宗廟廷,徽宗朝追封魏郡王。其長子韓忠彥、曾孫韓侂冑都先後擔任宰相。

快速預覽 魏國忠獻公 韓琦, 國家 ...
Thumb
泉州韓琦出生地紀念碑
Remove ads

生平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韓琦在泉州出生,時其父韓國華為當地知州,其母是韓國華的婢女連理[1]。韓家為世宦之家,父親韓國華官至右諫議大夫知泉州。韓琦3歲時,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既長,能自立,有大志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

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一甲第二名,釋褐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其同年進士包括狀元王堯臣、探花趙概,以及後來擔任宰執的文彥博包拯吳育等名臣。

在館閣,同館王拱辰葉定基時有喧爭,韓琦坐在幕室中閱卷,就像沒有聽見。[3]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遷開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遷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諫。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陝西帥臣,韓琦主張集中兵力進攻西夏,拒絕范仲淹的用兵建議,其率領之部隊在六盤山(寧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與張元指揮之西夏軍交戰戰敗,為好水川之戰。此役宋軍慘敗,最後戰死近7萬人。

此役戰敗後,韓琦始接受范仲淹的戰爭方案,與范協作同抗禦西夏,時稱「韓范」。韓琦范仲淹兩人守邊疆時間長,又名重一時,時邊區民有歌唱:「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4]

慶曆三年(1043年),韓琦重返中央,出任樞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任命韓琦為三司使,在他抵達汴京前,改任命為樞密使。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任次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嘉祐六年(1061年)閏八月,轉任首相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儀國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即位後,任命韓琦為山陵使,負責宋仁宗的喪事,加封門下侍郎,爵位進封衞國公曹太后還政後,宋英宗任命韓琦為右僕射,封魏國公宋神宗即位後,韓琦守司空侍中,位至三公,並出任宋英宗的山陵使。在宋英宗的棺槨下葬永厚陵後,韓琦主動從朝廷辭職,以鎮安武勝兩鎮節度使兼使相出判相州,其官階晉升為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韓琦以「臣僚未嘗有此除授」爲由,推辭了兩鎮節度使的任命,朝廷遂改命為淮南節度使、判相州。後因邊事改判永興軍大名府等地。作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謂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強與之。」[5]

熙寧八年六月廿八(1075年8月12日),在故鄉相州病死,終年67虛歲。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後遺作編為《安陽集》。

Remove ads

韓琦墓

河朔訪古記》中記載:「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陽縣西北三十里豐安鄉」即今之豐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占地,於2010年整體就近搬遷。[6]

評價

  •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 王夫之稱「三代以還,能此者,唯韓魏公而已」[7]

子女

六子:

  • 韓忠彥: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郞,宣奉大夫致仕
  • 韓端彥:朝散大夫知祁州
  • 韓良彥:秘書省校書郎
  • 韓純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
  • 韓粹彥:龍圖閣學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撫使兼知定武軍府
  • 韓嘉彥:瀛海軍承宣使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312》,出自脫脫宋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