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頂囊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頂囊蕨(學名:Cooksonia),又名庫氏裸蕨、庫克遜蕨、光蕨,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陸生有胚植物,也是最早期的有胚植物之一,最早出現在古生代志留紀。其殘體的化石常被發現於淺海或河流三角洲的沉積岩中。[4]
Remove ads
特徵

目前我們僅知道頂囊蕨的孢子體階段。它們的個體纖細,直徑約2mm、高約10cm。結構簡單,未發現有根、花及葉片[1],莖具有維管組織。枝條有Y形分叉,最簡單的標本只由一至二個分叉組成,但也有發現有五、六層分叉的個體。每條分差的末梢上有一短且寬的孢子囊,呈喇叭形、橢圓形或腎形,內含有許多具抵抗性孢衣的孢子。[4]
物種
- Cooksonia pertoni
- Cooksonia paranensis
由於標本保存較差,以下五個物種的確定性是存疑的,但目前仍被歸於本屬之下:
- Cooksonia acuminata
- Cooksonia bohemica
- Cooksonia cambrensis
- Cooksonia downtonensis
- Cooksonia rusanovii
以下四個物種現時已被置入其他屬之下或已廢棄。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