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朝國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朝訂定國歌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其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2]。1911年,清政府將《鞏金甌》定為國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不過6天後辛亥革命便爆發,所以《鞏金甌》沒有流行起來[3]

快速預覽 中國國歌歷史, 1926—1930 1930— ...
Remove ads

《普天樂》、《華祝歌》

關於「普天樂」與「華祝歌」是否同一首歌,曾有不少爭論。後世整理史料發現,《普天樂》和《華祝歌》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完全不同,應為兩首歌曲。

1878年(光緒四年),清朝外交官曾紀澤出使英、法,兩年後又兼任駐俄公使,譜寫了名叫《普天樂》的歌曲,並作為「國樂」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過在海外已被當作國歌來演奏。節奏過於緩慢,經常受到批評。[4]《普天樂》完整歌詞已不可考,但其中包含了「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之類的詞句,有救亡圖存之意涵。[5]

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年(1884年)的《曾紀澤日記》裡曾記述作「國調」詞譜,名「華祝歌」。[6]具體歌詞如下:

聖天子 奄有神州
聲威震五洲 德澤敷於九有
延國祚 天長地久
和祥臻富庶 百穀盡有秋
比五帝 邁夏商周
梯山航海 萬國獻厥共球

《李中堂樂》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歐俄羅斯訪問,因為要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來賓的國歌,所以找了王建的《宮詞一百首》中的一首加以改編,配以家鄉安徽廬劇中的「倒七戲」配樂《茉莉花[7],臨時作為國歌(一說在唱國歌的場合直接唱廬劇唱段[8])。後來成為清朝對外場合之代國歌,稱《李中堂樂》。[9]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頌龍旗》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權代國歌。

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產博。
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注1:歌詞裏面的「」表示一百萬。

注2: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位留學生任彬,從當地圖書館中找到的第一句歌詞是「於萬斯年」,由於「於斯萬年」及「於萬斯年」在古文中都有此講法,所以很難確定哪一個正確。

《鞏金甌》

1911年10月4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諭旨頒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正式國歌《鞏金甌》,嚴復作詞,名義上溥侗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郭曾炘修訂。歌詞是文言文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清時幸遭。
真熙皞,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