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是位於臺灣宜蘭縣頭城鎮新建里的觀音寺兼城隍廟,主祀觀音菩薩、安溪城隍,配祀吳沙,並在農曆七月三十會舉行搶孤活動。
沿革

相傳此寺觀音神像是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先民開墾時攜帶而來,於今福德坑溪鐵路橋下附近草建茅廬恭奉[1][2]。嘉慶二年(1797年)建廟[3],稱為「佛祖廟」[1][2][4]。翌年,吳沙逝去,民眾在嘉慶四年(1799年)於此寺右側建吳沙祠,數年後又建左殿奉大眾爺,稱「大眾爺廟」[2]。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德坑溪水暴漲,拾獲一尊被視為安溪城隍[a]的神像,遂迎奉至佛祖廟同祀[1][2]。
咸豐八年(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在烏石港前建立昭績碑,同時將鄉勇骨骸收集,在寺旁建立開蘭英靈祠[b],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舉辦祭典[5]。
同治三年(1864年)佛祖廟與開蘭英靈祠同遭洪水毀去,翌年於現址重建並更名為「開成寺」[1]。同治五年(1866年)獲贈「慈雲普被」匾[2][4]。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成寺左側建昭德祠,附祀楊廷理、吳沙、賴柯基、許天送、林漢中、張德明、何長興、趙隆盛、柯有成、吳翼飛、黃君佐、林朝瑞等祿位[1]。該年獲贈「法雨培蘭」匾[2][4]。
1903年,新建將軍廟乩童說城隍爺盼信眾能為祂另外建廟,於是仕紳林讚武、林振立、吳石成、吳瑞、吳成坤、李秀、鄒旺、黃枝元、陳兩等人籌募,但工程耽擱,直到1920年正月初六,頭城城隍廟才於開成寺鄰地落成晉座[1]。因福德坑溪興建了堤防,原先緊鄰福德坑溪河道的鳳萊市集改到開成寺暨城隍廟前廣場[6]。
1989年,頭城開成寺、頭城城隍廟管委會決定合併兩廟[2][7]。該年10月拆除舊廟[1],廟方增購260餘坪土地讓建坪達660坪[2]。1994年4月末,兩廟放置於臨時鐵皮屋的百年歷史神像遭竊,其中城隍廟損失董排爺兩尊、七爺八爺各一尊、文武判各一尊、城隍夫人二尊和註生娘娘一尊,而開城寺損失觀音菩薩一尊[8]。

1998年10月14日10點30分,舉行落成典禮,縣府主秘陳源發、民政局長陳木水、省漁會理事長鄭美蘭、該廟重建委員會主委邱金魚、管理委員會主委莊錫財,以及吳沙第八代孫吳德旺等人等人出席[7]。
Remove ads
神像

廟方的城隍爺神像有兒女陪祀,為1976年龍年時信徒所贈,兒子就有七位,因有人認為不能重男輕女,又加塑了三位女兒神像[9]。
陪祀城隍爺的六房科神像據傳是頭城的羅阿忠所雕製[10]。2005年10月21日,任教於大葉大學的李奕興見到後,評價這六尊神像,打破1比4的神像製作比例,以真人身長縮小雕刻,表情、儀態細膩,在台灣非常少見[11]。
屬於此城隍廟系統下之神尪[c]會在2007年蘭陽博物館統計時,有十七個,共擁有二十六尊大神尪[13]。迎春時,廟方的神尪會參與遶境,由兩尊小鬼開路,青爺、白爺緊接在後[14]。
普渡
頭城的宗教盛事有頭城大拜拜[d]跟頭城搶孤[2]。而所謂的「頭城搶孤」,實際上是屬於頭城開成寺中元祭典的一個最後活動[15][16]。
開成寺舉行中元普渡用意與頭城開墾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嘉慶年間,吳沙率眾開墾頭圍時造成眾多傷亡,加上傷亡者大多隻身來此開墾,歿後無後代祭祀,地方人士有感於此而舉辦[15]。
以合稱為「四大柱」、「頂四柱」的主會、主醮、主壇、主普這四職務主要籌辦醮局各事項首要職務,各一人擔任。主會,為醮壇之總監督;主醮,督導道士,負責祭儀者;主壇,負責辦理醮壇之建設與拆除;主普,為普度負責人,辦理普施賑濟者。四大柱下又設副會首、協會首、都會首、讚會首等,稱為「四小柱」、「下四柱」,作為輔助執行。[15]
在斗首方面,有頭城鎮的二十四個里、及礁溪鄉的白雲、玉石二村的代表擔任。1991年復辦搶孤活動,增設斗燈首、進寶首、百福首、民安首、利通首、國泰首、招財首與合會首。原先有水官首,但無承接單位,故予以刪除。其中,百福首為原武陵庄二十九角會爐主負責擔任、合會首由是鎮內攤販組成的新益社[e]爐主擔任、瑞祥首為鎮內肉商、舖爐主擔任。[15]
過去都在頭城寺前為醮局與搶孤的會場,但2004年後改於烏石港舉行,開成寺改設主普醮壇一座[15]。除主普設在開成寺外,其餘主會、主醮、主壇此三大柱首的醮壇,分別設在武營里的武營土地公廟前、城南里的南門福德祠後方路、新建里的新建將軍廟前[18]。
農曆七月初一,於會場地舉行設破土典禮,再用竹子作搭棚,將孤棚與飯棚[f]分別搭設於醮壇前方不遠處的左方、右方,孤棚後方設戲臺一座。醮壇前方還豎立燈篙,以召請神靈與孤魂。三清壇要與三清壇相對。大士爺、寒林院、同歸所、金山、銀山、經衣山等紙糊,置於醮壇兩側的堅固遮蔽帳棚中。[15]
醮局從日治到2000年間皆由佛門擔任,後因地方信眾倡議,於神前擲筊後換改由正一派道士主持[15]。
Remove ads
早期,頭城慶元宮前原有碼頭,大坑里的船家可提供帆船桅桿作為搭設孤棚之用,造成頭城搶孤的孤棚都比其他地方高大。再加上因頭城在宜蘭歷史發展上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及吳沙的拓墾,造就了頭城特有的搶孤結構和樣態。[16]
有宜蘭傳說故事是楊士芳年少時,從宜蘭徒步趕到頭城看搶孤,當快走頭城時,因草鞋打腳,索性藏在路邊田野的林投樹下,準備回程時尋回再穿。後,有一群野鬼經過,見一小鬼就地蹲在該樹下不肯走,就對小鬼催促為何不去搶食。林投樹下的小鬼卻鄭重說,土地公臨時交付任務,負責看管一位官老爺的鞋子。後來林投樹下,便是楊士芳的墓地。[19]
關於清治時期頭城搶孤的活動樣貌,在《噶瑪蘭志略》和《噶瑪蘭廳志》均缺乏明確的記載。直到日治時期,其記載、報導及研究等就陸陸續地展現出來。如1935年9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特別以「全島唯一」為標題,之後1936年增田福太郎、與1937年鈴木清一郎[h]也前來觀察、記錄。在日治時期,已具有觀光、休閒及遊樂的性質,如台北宜蘭鐵路會加開臨時列車,日本警察也會出來指揮交通,專賣品零售業者也搭上相關的商業廣告活動。然而,隨著皇民化運動,該活動被壓制。[16]
戰後,1946年,首任鄉長盧纘祥倡議復辦搶孤[15]。該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深夜的搶孤,發生一死一傷[i],次年加裝安全網卻仍傳出意外,鎮長黃竹旺因而停辦[20]。1949年代表會持續辦理搶孤籌備時,臺北縣政府宜蘭區署命令停止搶孤[15]。
1991年,強調文化立縣的宜蘭縣長游錫堃,為紀念吳沙開墾宜蘭195週年,舉行了噶瑪蘭人返鄉尋根活動等活動,並決定復辦頭城搶孤[21]。1991年開始復辦三年[j]後停辦,1996年再復辦一次後又停辦七年,直到2004年復辦[22]。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