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顧廣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少體弱好學,「枕上未嘗廢書,人咸異之」,無書不讀,人稱「萬卷書生」,嘉慶年間為諸生,受業於元和江聲。
博覽四部圖書,通經學、小學、天文、曆算,尤精目錄校勘學,務求「將本書透底明白,……將本書引用之書透底明白」,「去鑿空騰說之損,收實事求是之益」,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1]。從兄顧之逵將顧廣圻介紹予黃丕烈,協助其校勘書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後,在黃丕烈居處任「西席」,從事校書工作達數年之久。嘉慶七年(1802年)春,應段玉裁所邀前往杭州詁經精舍,參加由浙江巡撫阮元所主持的《十三經註疏》的校勘之事,段玉裁在給陳壽祺的信中讚譽「子蘭(江沅,江聲孫)與顧千里,蘇州二俊也。」嘉慶九年(1804年),應邀為黃丕烈作《百宋一廛賦》,黃丕烈為該賦作注。嘉慶十二年(1807年),與段玉裁為張敦仁校勘撫州本《禮記·王制》「西郊」還是「四郊」的爭論,雙方往返書信十餘封,直至絕交[2],兩人的好友陳鱣出面調停無效[3]。因黃丕烈對段玉裁有所偏頗[4],以致顧廣圻與黃丕烈絕交,此事成為清代校勘學史上的重大公案。李慈銘曾指責段玉裁說:「段學固博奧,頗喜立新義,盡翻古人,不及先生(顧廣圻)持論謹慎爾」[5]。顧廣圻在批評別人時有時過於激烈,與嚴可均、臧庸、李銳等人亦因持論不合而反目[6]。
家貧,「常以為人校刻」[7],首創「影刻考證」的刻書形式。「影刻」是指「覆而墨之,勿失其真」[8],可以傳而弗失其真[9]。晚年為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秦恩復等人延聘擔任校書。自號「思適居士」,典出北齊著名文學家邢卲。邢卲大量藏書而不甚讎校,曰:「日思誤書,更是一適」。顧廣圻曾校勘宋本《文選》,以推理的方法之處宋本紕漏之處。清末楊守敬自日本得到六朝時抄本的殘本,發現竟有數百條完全相符[10]。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
Remove ads
著作
著有《思適齋文集》十八卷、《遯翁苦口》一卷、《思適齋書跋》四卷。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