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岩鷚

岩鹨科岩鹨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领岩鹨
Remove ads

岩鷚學名Prunella collaris)又名領岩鷚,為岩鷚科岩鷚屬鳥類。原生於歐亞大陸北非

快速預覽 岩鷚,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分類

岩鷚於1769年由奧地利博物學家喬瓦尼·安東尼奧·斯科波利首次描述。他創造了二名法Sturnus collaris,並將模式產地指定為奧地利南部的克恩頓州[3]種小名來自拉丁語collaris,意為「脖子的」。[4] 此物種現在被歸類於法國鳥類學家路易·皮耶·維亞律於1816年引入的岩鷚屬Prunella中。[5] 岩鷚和高原岩鷚有時被從其他岩鷚中分離,歸入Laiscopus屬。[6]

「accentor」一詞來自後古典拉丁語,意思是與他人一起唱歌的人。[7] 屬名Prunella源自德語Braunelle,意為「岩鷚」,是braun(棕色)的縮小形式。[8]

九個亞種已被確認:[9]

  • P. c. collaris (Scopoli, 1769) — 從西南歐到斯洛維尼亞和喀爾巴阡山脈,以及西北非
  • P. c. subalpina (Brehm, CL, 1831) — 從克羅埃西亞到保加利亞和希臘,克里特島和土耳其西南部
  • P. c. montana (Hablizl, 1783) — 從土耳其北部和東部到高加索及伊朗
  • 岩鷚新疆亞種 P. c. rufilata (Severtzov, 1879) — 從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經中亞山脈至中國西部。包括阿富汗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突厥斯坦[10]
  • 岩鷚西喜馬拉雅亞種 P. c. whymperi (Baker, ECS, 1915) — 喜馬拉雅山西部。分布於喜馬拉雅、印度以及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11]
  • 岩鷚東喜馬拉雅亞種 P. c. nipalensis (Blyth, 1843) — 從喜馬拉雅山中部和東部至中國中南部和緬甸北部。包括尼泊爾、錫金、印度以及中國大陸西藏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12]
  • 岩鷚青海亞種 P. c. tibetana (Bianchi, 1905) — 西藏東部。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西部。[13]
  • 岩鷚東北亞種 P. c. erythropygia (R. Swinhoe, 1870) — 從哈薩克斯坦東部和西伯利亞中南部到西伯利亞東北部、日本、韓國和中國東北部。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東北、河北陝西四川甘肅山西山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14]
  • 岩鷚台灣亞種 P. c. fennelli Deignan, 1964 — 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分布於台灣本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中部山地。[15]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P. c. nipalensis潘戈拉卡野生動物保護區錫金印度

這是一種知更鳥大小的鳥,長度為15—17.5 cm(5.9—6.9英寸),稍大於其親屬岩鷚。其背部有條紋的棕色,看起來有些像家麻雀,但成鳥頭部為灰色,下半部有紅棕色斑點。它擁有細尖的昆蟲食者喙。

雌雄外觀相似,雄性可能會有更明顯的對比。幼鳥的頭部和下半部較棕色。

分佈與棲地

它分佈於南溫帶歐洲的山區、黎巴嫩[16]亞洲,高度超過2,000米(6,600英尺)[17]。它主要是留鳥,在較低緯度的地區過冬,但有些會作為罕見的迷鳥漂泊到遠至英國

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日本台灣以及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東北、四川雲南等地。[2]

多生活於高山有些低矮植被的裸露山區,以及營巢於裸岩亂石堆的石穴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奧地利克恩頓[2]

繁殖

Thumb
Prunella collaris collaris - 土魯斯博物館

它會在灌木叢或岩縫中築造整潔的巢,產下3至5顆無斑的天藍色卵。

其交配系統特別引人注目。繁殖範圍由3到4隻雄鳥和3到4隻雌鳥組成,這些是不相關的鳥,具有社會多雄多雌制的交配系統。雄鳥有一個支配等級,alpha雄鳥通常年紀較大。雌鳥會尋求與所有雄鳥交配,儘管alpha雄鳥可能會阻止其他低位雄鳥與其交配。雄鳥也會尋求與所有雌鳥交配。DNA指紋分析顯示,同一窩中的雛鳥常常有混合的父系血統,然而雛鳥的母親一般確定的。雄鳥會根據自己是否可能是雛鳥的親生父親,來決定是否在多個巢中提供食物。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