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領角鴞
鸱鸮科角鸮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領角鴞(學名:Otus lettia、英語:Collared scops owl),角鴞屬的其中一種。領角鴞以前被認為是現在被分離為印度領角鴞(Otus bakkamoena)的亞種[2]。
Remove ads
分布地域
領角鴞分布於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孟加拉和喜馬拉雅山東部至中國南部。部分具有遷徙性,冬季在印度,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越冬。
領角鴞棲息在1,200公尺以下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是臺灣海拔分布最低,且生活環境最接近人類的鴟鴞科鳥類,是典型的鄉土鳥種。然而在非繁殖期,可在更高的山區發現其蹤跡。領角鴞相當能適應人類改變過的環境,在果園、檳榔園都有繁殖記錄,甚至於在市區內樹木較多的公園、校園都偶有出現記錄,是臺灣唯一能在都市內見到的貓頭鷹。在國家公園則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等處發現。
特徵
身長23cm~25cm,是一種小型夜行性 猛禽,雖然是角鴞屬中體型最大的。與角鴞屬其他鳥類類似,具小型耳羽簇。上體偏灰或沙褐,視個別亞種差異,有淺黃色的雜紋或斑塊;下體淺黃色,夾雜深色細條紋。面部呈白色或淺黃色,眼睛呈橙色或棕色。雌雄外型無明顯差異。飛行起伏明顯。[2]
食物
繁殖
領角鴞是森林和其他樹木繁茂的地區常見的繁殖鳥類。築巢在樹洞裡,每次產3至5個蛋。[2]
腳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