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颱風 (電影)

1962年臺灣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颱風》(英語:Typhoon)是一部1962年上映的臺灣電影,由潘壘執導、編劇,穆虹英語Hong Mu唐菁、金石、唐寶雲、及羅宛琳主演,該電影改編潘壘同名的中篇小說。

快速預覽 颱風Typhoon, 基本資料 ...

劇情大綱

通緝犯高大豪計劃逃往阿里山避風頭,在臺北車站偶遇逃家少女小珊,兩人為掩護彼此,決定假扮父女同行。與此同時,學者何志平與妻子君麗長年駐守阿里山測候站,枯燥的生活讓君麗只能以酒麻痺內心的孤寂,面對埋首研究的丈夫,她早已感到厭倦。

大豪與小珊的到來無意間打破了這片沉寂。小珊將君麗視作母親般依戀,而孤獨的君麗則逐漸被粗獷不羈的大豪吸引。另一方面,大豪在山中邂逅純真少女阿紅,這段相遇使他開始思索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隨著彼此情感的交錯糾纏,一場內心的風暴在這座高山之中悄然醞釀。

演員

製作

Thumb
本片曾在阿里山地區及林業鐵路區域取景,圖為阿里山氣象站。

1950年代末,潘壘將自己的小說《血渡》改編為劇本,並在中央電影公司(中影)總經理李葉的推薦下加入中影擔任編劇。繼首部執導作品《合歡山上》後[1],1961年,中影決定繼《宜室宜家》後,籌拍一部新片參加1962年第九屆亞洲影展,中影內部決定選用潘壘撰寫的劇本《颱風》,經當時的製片委員會審查過後,將修改意見交予潘壘。《颱風》劇本改編自潘壘未發表的小說,在修改過程中,他和穆虹曾考慮尋求王引協助,穆虹將劇本寄予王引,劇本經王引從中影總經理李潔審閱後,確定拍攝,並將製作預算控制在新台幣五十萬元以內。[2]

然而,1961年11月底,中影「製片促進監督小組」因劇情涉及少婦的情感掙扎與壯漢的闖入等因素,決定擱置拍攝。待製片委員會重審新的劇本。1962年1月,在中影董事長蔡孟堅的介入下,認為影片結局並未逾越道德界限,符合公司「低成本高品質」方針,因此同意開拍。[2]

對於劇中女配角阿紅的人選,最初預定由文玲飾演,然而在製片廠堅持讓當年還沒沒無聞的新人唐寶雲在影片中露臉後,因而取代文玲飾演阿紅的角色。[3]

《颱風》於1962年2月13日下午3時中影士林製片廠正式開鏡[4]。原定出飾情婦的中影訓練班新人林璣因拒演吻戲,換由李琪上陣,此後電影在臺北車站、西門町圓環等各處拍攝外景。製片人王紹清和導演潘壘此期間籌備,將外景隊拉至阿里山拍攝深林實景拍攝。該電影最終於4月17日殺青,並在中影台中製片廠進行配音工作在4月25日前出片,代表臺灣參加第九屆亞洲影展。[2]

製作團隊

  • 導演:潘壘
  • 編劇:潘壘
  • 監製:黃衛民
  • 策畫:鈕先銘
  • 製片:王紹清
  • 攝影:洪慶雲
  • 助理:林鴻鐘
  • 錄音:葉庭樾
  • 音助:林丁貴
  • 佈景:鄒志良
  • 音樂:楊秉忠
  • 燈光:曹小炳
  • 燈助:周慶廳
  • 洗印:塗秋林、周志學
  • 剪接:陳洪民
  • 照相:李季
  • 劇務:胡家琛(王來)
  • 場務:楊琪
  • 場記:王宗全
  • 服裝:康承祖
  • 道具:林啟瑞
  • 化裝:雷鳴

發行

《颱風》於1962年5月12日在亞洲影展舉行首映,穆虹與新星唐寶雲作為嘉賓前往韓國參加。隨後,電影於6月6日端午節檔期在臺北市七家戲院正式上映,並在當年國語片票房排行第十。[2]

1990年代,《颱風》於曾以特別播映形式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2014年,潘壘出版包含《颱風》幕後製作的回憶錄[5],並在「潘壘影展」,播放35毫米膠卷《颱風》,然而因膠卷年代久遠,前30分鐘幾乎聽不到聲音,緊急處理後恢復正常。[6]

2018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颱風》納入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並於同年完成的35毫米膠卷的數位修復。於2019年6月25日於臺北電影節首映。[7] [8][9]

榮譽

更多資訊 年份, 獎項 ...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