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飛翔鳥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飞翔鸟属
Remove ads

飛翔鳥屬學名Tingmiatornis,意為「飛行的鳥」)是種會飛可能還會潛水的扇尾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北極腹地。屬下僅含一個物種,即2016年描述的北極飛翔鳥T. arctica),生存於晚白堊世土侖期[1]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歸入飛翔鳥的肱骨

鑑於歸入飛翔鳥的骨骼很少,很難推斷出這種動物的更多信息。但皮質骨厚度(平均1.24公釐(0.049英寸))及肱骨相對長度表明其能夠飛行甚至可能會潛水,與疑似屬於黃昏鳥目帕斯基亞鳥類似。飛翔鳥與後者存在諸多差異,包括體型更大、背髁英語capitulum of the humerus更近似球形、尺骨鷹嘴突英語olecranon向外突出不那麼明顯及尺骨有更小的雙頭肌結節(bicipital tubercle)[1]

飛翔鳥亦與魚鳥存在如下差異:肱骨頭更圓且向下突出得更遠;肱骨三角嵴更窄且略向前彎曲;肱骨的第二充氣型三頭肌英語fossa (anatomy)(secondary pneumotricipital fossa)更深;肱骨上稱作雙頭肌嵴(bicipital crest)的擴張結構更長,底緣略微凸起並平滑地延伸至肱骨其餘部分,而非形成斧狀[1]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飛翔鳥遺骸發現於加拿大努納武特北極腹地的阿克塞爾海伯格島,出土於坎古克組英語Kanguk Formation斯特蘭德峽灣組英語Strand Fiord Formation之間一厚達3公尺(9.8英尺)的未命名地層。放射定年測出該地層的年齡處在9200萬年前[2]。正模標本是一塊編號NUFV 1960的左肱骨,現存放於加拿大自然博物館英語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的努納武特化石脊椎動物收藏中。其它歸入飛翔鳥的標本包括部分肱骨(UR 00.200,存放於羅徹斯特大學)及尺骨(NUFV 1838[1]

屬名取自因紐特語詞彙「Tingmiat」,意為「會飛的」。種名arctica指標本發現於北極腹地[1]

古生物學

除飛翔鳥外,阿克塞爾海伯格島還發現了眾多其它脊椎動物,包括2.4公尺(7英尺10英寸)長的鱷龍類[2][3];魚類,包括雀鱔弓鰭魚、已滅絕鰩亞科及分類不明的真骨類成員[4];龜鱉目,包括極光龜英語Aurorachelys[5]、北方龜、分類不明的曲頸龜亞目及分類不明的鱉科[6];以及從牙齒獲知的幼年薄板龍科[7][1]。該地區在土侖期可能為大型的淡水或半鹹水海灣[4],位於當時的71°附近[8]

該棲息地的平均氣溫處在14度上下[6],可能是飛翔鳥理想的築巢地,儘管迄今尚未在當地發現蛋或巢。若飛翔鳥會潛水,則周圍水域游動的30—60公分(12—24英寸)長的弓鰭魚可能與其爭奪小魚。飛翔鳥也可能在夜間捕魚,類似現代的西鸊鷈屬。飛翔鳥所在的緯度,每年會經歷大約兩個月的持續黑暗[1]

晚白堊世的高緯度地區似乎一直由扇尾類而非較原始反鳥類占主導[9][10],可能是因為扇尾類利用了更多的水生生態位[9]或在季節性氣候條件下有更高的生長率[11],但鑑於當地氣候溫暖,後一理論可能不適用於飛翔鳥[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