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饃饃 (餃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饃饃(尼泊爾語:म:म、ममचा,藏語:མོག་མོག་,威利轉寫:mog mog)[1]是一種源自西藏並流行於尼泊爾、不丹及印度等喜瑪拉雅山地區的麵食。其外型近似水餃[2]或小籠包。[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月8日) |

饃饃的餃子皮由麵粉跟水和成,而餡料一般是肉類、蔬菜、乾酪,當中內餡多以水牛肉為主,亦有豬肉、雞肉及青菜等其它口味之選擇[4],以及當地咖哩粉、番茄、高麗菜和芥子油等,包好的餃子可蒸可煎,通常佐以番茄醬汁或辣椒醬汁來食用。[3]

來源
尼泊爾及南亞各國的饃饃(Momo)作為拼音轉寫,來源於藏語單詞 མོག་མོག(威利轉寫:mog mog, 藏語發音:[moʔ˩˨.ˈmoʔ])。這個藏語詞很可能就是源自發音相同的中文中的「饃饃」,[5]這個詞「饃」傳統上在中國西北方言中用來指代小麥麵粉蒸製的饅頭。[6]在歷史上,中國對蒸饅頭的命名並未區分是否有餡料,直到宋朝(公元10至13世紀)「包子」這一專用詞彙出現。[7]然而,在中國的東部地區,如江蘇和上海,現代仍然使用「饅頭」來指代兩者的含義。[8]歷史表明,中國的餃子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就很受歡迎。公元499至640年之間的餃子曾在現代中國西北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被發現。[9][10]
普遍認為,餃子的概念是在13世紀由蒙古人從中國帶到其他地區的。[11][5][12] 至於喜馬拉雅地區的饃饃,類似於韓國饅頭的歷史,尼泊爾的饃饃可以追溯到14世紀。[13][14]至於它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谷地傳播到西藏,還是從西藏傳到尼泊爾,目前尚不清楚。由於饃饃最初在尼泊爾的尼瓦爾人社區中很流行,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尼瓦爾商人曾經從與西藏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帶回了饃饃的做法。[15] 另有說法認為,饃饃是由一位嫁給西藏國王的尼泊爾尼瓦爾公主在15世紀末引入西藏的。因為在尼瓦爾語中「mome」(尼瓦爾語:मम)表示「通過蒸煮烹飪」。[14]西藏傳統的饃饃通常以肉類為餡,如氂牛肉,也有偶爾使用土豆和奶酪的版本。傳統的藏式饃饃與尼泊爾饃饃非常不同,前者使用較厚的麵團,且除了鹽幾乎不使用調味料。
進入印度河-恆河平原後,饃饃的餡料更常見的是雞肉,並引入了混合蔬菜餡,以滿足大量素食印度教徒的需求。[16]1959年西藏起義後,大批藏人遷移到印度,帶去了他們的饃饃做法。[17]儘管沒有確鑿證據,但根據日期和對饃饃的日常引用可以推測,尼泊爾內戰推動了尼泊爾僑民遷往印度尋求生計,這進一步增加了喜馬拉雅風格饃饃在印度南部的普及,尤其是在欽奈和班加羅爾等城市。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