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香港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疑似為廣告或包含宣傳性內容。 (2021年11月18日) |
此條目的主要貢獻者與本條目所述的內容疑似存在利益衝突。 (2021年11月18日) |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英語:Hong Kong Chinese Women's Club College,簡稱HKCWCC),位於香港東區西灣河,創校於1978年,辦學團體為香港中國婦女會。學校使用英文作教學語言,是所資助中學,並以「博學篤志」為校訓。
Remove ads
教育主題
Remove ads
學校歷史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於1978年由香港中國婦女會創立,於同年9月1日正式開學。當時校舍尚未落成,校方因此暫借太古小學上課,直至9月中才遷入西灣河校舍,並沿用至今。創校首年收取第四及第五組別學生多於八成,由2001-2002年度起至今收取第一組別學生達100%;在公開考試更創下佳績,會考最佳成績為九科全優,高考最佳成績為五科全優;在香港中學文憑試方面,2024年有一名女狀元 (姚臻怡),2025年更誕生全港第二位終極狀元(王海博)。
現任校長為楊志強先生,副校長為陸詠琴女士、劉潤全先生及李宛珊女士。
2007年,校方向政府申請興建5層高綜合大樓,至2011年獲接納。由於空間有限,校方希望增建第6層,作為體育設施及多用途學生活動區,並改善教員室環境。
2012年1月,創校校監兼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前會長梁黃文璿家人向校董會表示,願意捐出1,000萬元冠名學校,以作為擴建第6層的額外開支,校友指校董會已通過議案。逾千學生、校友不滿情緒升溫,於網上發起群組反對,並揚言自行籌款將母校復名,同時尋求法律協助,誓保母校原名。而校方卻否認已接受冠名捐款,指諮詢分階段進行。
始自2007年,校方已向教育局申請擴建學校,以改善學習環境。經過辦學團體香港中國婦女會、教育局、建築署、工程顧問和學校教職員多年的努力,並在家長教師會、舊生會、學生會及社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學校部分重建工程踏入新的里程。在過去兩年多,部分重建計劃得東區區議會、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及工務小組審議及通過,並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港幣二億八仟萬元資助。經過招標後,校方已完成工程承建商的聘任程序,工程確定於2021年12月6日正式展開。
工程的第一階段由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進行,此階段屬前期工程,項目包括建造一座升降機及臨時樓梯等;第二階段為拆卸禮堂及興建一座七層高的教學大樓,此階段暫定於2022年12月開始,並於2024年末竣工;最後階段為改建部分舊翼的教學設施。 整個工程預計於2025年3月完成,需時共三年三個月 (至今尚未完成)。新教學大樓設施包括能容納全校學生的禮堂、全新的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多功能大型活動場地、特別室等;舊翼大樓的改建工程則包括增加課室、小組教學室及重新裝修一些特別室(例如:電腦室、音樂室等)和行政設施等。
Remove ads
該校以「博學篤志」為校訓,旨在提供全面而高質素之教育,培育學生成為學識淵博、品格高尚、追求卓越之英才,並勇於承擔,為社會人群謀福祉。
We aim at providing a broad,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o nurture students with such virtues as scholarly intellect, fine personality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community. Guided by the School Motto, "Knowledge and Perseverance", their students will achieve excellence in all aspects.
- 梁黃文璿女士(1978年-2002年)
- 劉陳素薇女士(2002年-2016年)(已故)
- 林煒琦女士 (2016年-2023年)
- 文綺芬博士 (2023年4月1日起就任)
- 蔡國炳先生(1978年-1979年)(已故)
- 孫秉樞先生(1979年-1990年)
- 黃施露茜女士(1990年-2007年)
- 黃明孝先生(2007年-2019年)
- 楊志強先生(2019年起就任)
歷任校友校董
- 第一任:源大璋先生(2008年-2010年)
- 第二任:謝德新醫生(2010年-2012年)
- 第三任:黃旭熙先生(2012年-2016年)
- 第四任:溫倩蓓女士(2016年-2020年)
- 第五任:楊思毅先生(2020年-2022年)
- 第六任:黃旭熙先生(2023年-2027年)
冠名爭議
於2011年,校方秘密收受前校監梁黃文璿一千萬捐款,打算於向政府申請興建5層高綜合大樓上增建第6層。然而,該前校監的捐款條款為須冠其名於校名。校友指校董會已通過議案,但學生卻被蒙在鼓裏,引起爭議。[1]
逾千學生、校友於網上發起群組反對,並揚言自行籌款將母校復名。校方及後就冠名事宜舉辦諮詢論壇,蒐集校友意見。有出席論壇的校友表示,校長當時指,校董會已通過擴建及改名的議案,質疑校方進行假諮詢。
因計劃飽受校友抨擊,最後連帶向政府申請興建5層高綜合大樓的計劃都一一擱置。
班級
自2011年開始,為響應教育局推行的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政策,學校採用採用循環平衡班級結構,每逢單數年份將開4班中一,而每逢雙數年份開5班中一。
- 中一,共5班
- 中二,共4班
- 中三,共5班
- 中四,共4班
- 中五,共5班
- 中六,共4班
- 中一:在暑假中進行一次編班試。
- 中二及中三:成績較佳之學生將有規律地編入A或B班,其他學生將平均編到餘下班別。
- 學校於中一至中三中文說話及英文課,中四至中六中文及英文課實行小組教學。
- Y1組為修讀數學M1(微積分與統計)同學之組別,Y2組為修讀數學M2(代數與微積分)同學之組別
- 中四至中六(新學制):無特別編班機制(詳見:新高中學制)
新高中學制
隨著前香港教育統籌局(今教育局)提行新高中學制後,學校的科目亦稍作改變。從初中三開始,校方取消歷史科,學生需修讀通識教育科(以英文授教)。
初中三升讀高中一(即原先的中四)時亦有新的選科制度,於2009-2010年正式實行。
根據在校學生,該校因「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商業管理單元)仍存在不少變數及不肯定,決定在2013-2014年起取消安排「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商業管理單元)作為中四選修選擇,改為安排開辦兩組「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會計單元)。
(粗體字科目為英語教學、斜體字科目為非公開試科目)
① 必修科目:
- 核心科目:
- 中國語文
- 英國語文
- 數學(另設延伸單元)
- 延伸單元
- 單元一:微積分與統計(被編入Y1組)
- 單元二:代數與微積分(被編入Y2組)
- 延伸單元
- 公民與社會發展
- 非核心科目:
- 體育
- 音樂(中四) [2]
② 選修科目[3]: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中國歷史
- 歷史
- 地理
- 經濟
- 旅遊與款待
-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會計單元)
- 資訊及通訊科技
- 視覺藝術(中四及中五)
③ 學生除了需要修讀4科必修核心科目外,可選擇11科選修科目中的其中2至3科,並可有限地隨意選擇。因此,此校實行新高中學制後,可能不會明確有文科、理科及商科之分。如中三學年總分達滿分60%或以上,可修讀3科選修課,否則只可選修2科(不計算M1/M2)。修讀M1/M2的學生必須於中三學年數學排名為前90。
④ 在選擇選修科時,只可同時修讀下列最多2個類別的科目。
- 類別一(文科)︰中國歷史、歷史、經濟、地理、旅遊與款待
- 類別二(商科)︰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經濟、旅遊與款待
- 類別三(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
⑤ 中三學年總分達滿分85%或以上的同學,並證明已經或將會接受正統及持續之專門訓練的話,能選擇自修額外一科。
Remove ads
教師人數資料
以下是此學校教師人數資料(2021-2022)[4]
- 編制內教學人員人數:57
- 編制外教學人員人數:3
- 學歷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率):
- 教育文憑:97%
- 學士:10%
- 碩士、博士或以上:68%
- 特殊教育培訓︰22%
-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的百分率)
- 4年以下:12%
- 5-9年:23%
- 10年以上:65%
- 補充資料 (佔全校教師人數)
- 外籍教師:1
2023-2024年度學校收費(全年計)
- 中一至中三︰
- 學費:全免
- 堂費:全免
- 家長教師會費︰$55
- 學生會費︰$20
- 非標準收費︰$400(每學期$200)
- 中四至中六︰
- 學費︰全免
- 堂費︰$340 (每學期$170)
- 家長教師會費︰$55
- 學生會費︰$20
- 非標準收費︰$400(每學期$200)
校舍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校舍座落香港島的東區,校園的佔地4645平方米,毗鄰西灣河消防局和筲箕灣報案中心及港島交通部。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課外活動
|
學業表現
成績方面,該校於高級程度會考個人最佳成績為5科全優,中學會考個人最佳成績則為9科全優;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的總合格率均維持95%以上。
於2012年之香港高級程度考試中,所有科目合格率更高達100%。
在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最佳成績為6科獲5**、1科5*、另加數學延伸單元二5**,全級共有19位同學考取至少一科5**,平均合格率(2級以上)為99%,共7科優良率(4級以上)達60%以上,包括數學延伸單元二(92.3%)、生物科(84.6%)及經濟科(73.1%)[5]。
在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平均合格率(2級以上)為99.7%,比2012年高。平均優良率(4級以上)為71.3%,其中7科優良率達70%以上,包括經濟科(90.7%)、化學科(88.2%)及生物科(84.3%)。全級有89.3%的應屆考生達到入讀學士學位課程最低要求,即「33222」成績[6]。
該校是於歷屆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曾出產狀元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並在3個核心科(中文、英文、數學)、至少3個選修科考獲共6科或以上的5**成績] 的43間學校之一。截至2025年,共產生1位「6科5**狀元」和1位「8科5**終極狀元」。[7][8]
著名/傑出校友
- 醫學、科學界
- 陳嘉鍵(2007年中七):第二代星之子,第58屆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環境管理學一等獎及最優秀項目獎得獎者
- 謝德新(1988年中七):港怡醫院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及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得主
- 劉國輝: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
- 高浩(2005年中六):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學者。
- 許俊彥(2004年中七):香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學者。
- 演藝、傳播、文化界
- 蔡一傑(1983年中三):歌唱組合草蜢成員
- 甄子康(少爺占)(1996年中七):香港商業電台唱片騎師
- 陳雪蓮(懷鈺)(1995年中五):前新城電台唱片騎師
- 甄子程(1991年中五):創動力媒體節目「子程扮熟」主持人
- 張俊浩(阿一)(2011年中七):香港電台第二台唱片騎師
- 凌晞 (2012年):香港女配音員[13]
- 李浩楠:娛樂網上媒體 Stars-HK 創辦人
- 夏永康(1983年中五):香港著名攝影師
- 政商、金融界
- 教育界
- 陳漢明:港澳信義會慕德中學前校長
- 何秀賢(1988年中五):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校長
- 楊思毅(2012年):情緒教育非牟利機構「JUST FEEL 感講」共同創辦人﹑Teach For Hong Kong 校友
- 其他
- 陳頌皓(1990年中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長者、復康及社區)
- 黃旭熙(1996年中七):香港兩餸飯關注組版主、前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內務副會長
- 李昊(2011年中七):第13屆台灣金甘蔗影展最佳編劇
- 朱憫謙(2012年中七):香港人道新力量2023得獎者
社別
- 該校有四社,分別是紅社(Ruby)、黃社(Topaz)、藍社(Sapphire)、綠社(Emerald)。
- 所有初中一學生於入學的時候均被平均分配到不同的社。
鄰近
外部連結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