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五仙硬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五仙硬幣
Remove ads

香港五仙硬幣是一種過去流通的香港貨幣,面額為0.05港元,1989年1月1日停止流通。而斗零廣東及香港市民(尤其是較年長者)習慣上對五的叫法。

快速預覽 五仙, 國家/地區 ...
Thumb
香港五仙硬幣(1949年)的正面和背面

名稱由來

明代起,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27.4。到清末光緒年間張之洞兩廣總督時,於1887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因上有蟠龍像,習慣上稱之為龍洋。龍洋的輔幣中五分為一圓之百份之五,即白銀1.37,合中國重量單位3分6厘。而當時在廣州街市中的商行內部時常使用背語的方式議價以防外人知曉。流傳最多的一種是「之辰代碼」,分別以「之」-(1)、「辰」亦有「臣」一說-(2)、「斗」-(3)、「蘇」-(4)、「馬」-(5)、「零」-(6)、「候」-(7)、「裝」-(8)、「彎」-(9)來代表數字1至9,因此五仙便被叫作「斗零」。由於五仙的硬幣特殊,這種叫法逐漸被外行人熟知和傳播開。

歷史

在香港,港元原本亦跟西班牙銀圓一樣,為銀本位貨幣,港幣1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1866年至1933年間的5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1903年的五仙硬幣重1.37克,相當於3分6厘(即0.036),因而被稱作「三六」。當時在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暗語與廣州一樣,故此港幣5仙亦稱為「斗零」。

1933年,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5仙硬幣亦改用黃銅-合金鑄造,但小幣值的硬幣「斗零」稱號仍一直沿用下來,在80年代亦曾有稱「大斗零」。

最後的5仙硬幣是在1979年推出,1980年所鑄造的5仙硬幣並未發行。直到1988年,香港政府再次發行5仙硬幣,但此次發行的5仙硬幣只包括在官方未使用及精鑄套幣內,並無正式流通。至1989年正式停止流通。但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舊五仙硬幣被當成一角硬幣流通

五仙硬幣上的肖像/圖案

發行量

更多資訊 年份[1], 鑄造量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