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十元紙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元紙幣,現時流通的香港紙幣之一,面額為10港元,現時是港幣裡最小面值額的紙幣。目前只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由於最大發鈔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10元紙幣長期以來都是以綠色為主調,所以香港民間俗稱「青蟹」。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的10元紙幣也被引申稱為「花蟹」。以鈔票編號計算,10元紙幣是兩間發鈔銀行當時所發行的鈔票中數量最多的。
![]() |
Remove ads
歷史

10元紙幣早在19世紀中已由當時的3間主要發鈔銀行──香港上海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滙豐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即後來的渣打銀行)、印度倫敦中國三處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有利銀行)發行。而另一規模較小的香港中華滙理銀行曾在1890年代左右發行10元紙幣。直到二次大戰以前,3間發鈔銀行的10元紙幣的設計分別出現了數次變化,尺寸、顏色、風格一直皆有不同。
戰後,只剩下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繼續發行戰前樣式的10元紙幣。它們分別在1959年及1961年改變了10元紙幣的設計,兩間發鈔銀行的鈔票除大幅縮小外,尺寸也相同。不過實際上,滙豐銀行的鈔票圖案設計改動不大。而渣打銀行依舊以紅色印刷10元紙幣。

在1970年,渣打銀行大幅更改鈔票設計,終於改以綠色為主調。而該銀行在1979年又再重新設計一系列鈔票,以中國傳統瑞獸為題材,當中10元紙幣用上了「鯉魚」。
自1985年起,兩間發鈔銀行重新設計10元紙幣,尺寸再度「縮水」,變成現時的大小。滙豐銀行在1992年最後一次發行10元紙幣後,從此便停止發行此面額的鈔票。而渣打銀行在1993年因應香港主權移交日期漸近,更改了原本帶有英國色彩的鈔票設計。不過,此新設計鈔票發行的日子也相當短暫,只維持到1995年。在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即後來的中銀香港)開始發行港幣鈔票,但沒有發行10元面額的紙幣。

發鈔銀行逐步停止發行10元紙幣,乃配合香港政府鑄造10元硬幣的計劃。港府原意是希望以10元硬幣來取代10元紙幣,但民眾對10元紙幣的需求仍然相當高,一來因為10元硬幣很笨重,二來每逢過年時,很多人都只會在利是放新鈔票而不放硬幣,以免被覺得寒酸,取消發行10元紙幣變相增加民眾支出。香港主權移交後不久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每況愈下,要求恢復發行10元紙幣的呼聲更高。另外,10元硬幣的偽造問題嚴重,在發行後數年間民眾及銀行都收到不少假硬幣,當中更不乏大量生產的個案(包括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本地)。所以香港政府便在2002年委託香港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10元紙幣(同年9月10日正式推出市面),以紫色為主色,俗稱為「花蟹」。為此,原本以紫色為主色的50元紙幣需要讓路,重新設計後改以綠色發行。不過,這種10元紙幣的設計跟以往的鈔票有很大出入,而且像「公仔紙」,起初引起不少民眾批評。除設計式樣外,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的面額10元鈔票跟由發鈔銀行所發行的其他鈔票在文字上亦有明顯不同。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的面額10元鈔票上,所印有的是「香港法定貨幣」,而其他由銀行所發出的所有鈔票上,所印有的都是「發鈔銀行憑票即付」。
10元硬幣面世後,「青蟹」被市民大量收起,鈔票流通數量大幅下滑,而20元紙幣同時開始大量發行,20元紙幣成為最廣泛流通的鈔票,「青蟹」則變為輔助20元鈔票,就算是後來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的「花蟹」都是如此。另外,由於50元紙幣的發行量偏低,所以當民眾在當年用100元紙幣購買50元以下的東西,找續時經常收到最少5張10元「青蟹」紙幣(現在是收到最少2張20元紙幣),而不是1張50元紙幣。
在2005年9月起,全港所有銀行當收到市民存入之「青蟹」均會全數收回,不再讓其流出市面,然後交往發鈔銀行報銷。事實上現時,買賣找續時收到的10元紙幣,絕大部分都是塑膠製的「花蟹」,另外港鐵單程車票售票機、康文署泳池的硬幣找換機等,已經不接受「青蟹」,改為接受「花蟹」。
2007年7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首度發行面額10元的塑膠鈔票(俗稱「膠蟹」),成為香港貨幣史上首批塑膠鈔票,其設計與「花蟹」基本相同(不過有一部份透明。)。
Remove ads
紙幣暱稱
- 1927-1959年:大棉胎,紙幣尺寸大而得名
- 1959-1983年:中張,紙幣尺寸較小而得名
- 1985-1992年:青蟹,紙幣是綠色
- 2002-2005年:花蟹,鈔票圖案花巧而得名
- 2007-2018年:膠蟹,以塑膠製造而得名
現時一般流通的十元紙幣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