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公支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公支廳(日語:まこうしちょう Makōshichō)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而該支廳隸屬澎湖廳[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改置馬公區一段時間,以接收原日治時期之衙署廳舍,並辦理該地區之行政工作;馬公區也是當時澎湖縣兩個縣轄區之一[2]:35。
簡介
清朝雍正五年(1737年),清政府設置澎湖廳,以通判為長官[3][註 1],下轄十三澳、八十二社;此亦為清朝首次在澎湖一帶建構獨立行政建制。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劃經過九次調整,而在1926年高雄州澎湖郡改制成澎湖廳,底下設馬公支廳與望安支廳[5][6]。馬公支廳辦公處設於馬公街,而其上級行政區澎湖廳也設於該處[7]。
馬公支廳管轄馬公街、湖西庄、白沙庄及西嶼庄[1][2]:33,轄境總面值106.0950平方公里,其中以馬公街的部分最大,佔33.9918平方公里,而西嶼庄的部分則最少,佔18.7148平方公里[8]。澎湖廳之管轄區域之東極為馬公支廳湖西庄(今湖西鄉)良文港,也即為馬公支廳之管轄區域之東極[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將原來的郡、支廳改為區,每區設「區署」作為縣政府之輔助機關,而其名稱則大體沿用臺灣原有郡或支廳的。澎湖地區方面,戰後初設馬公區署,接收原日治時期之衙署廳舍(地號:馬公865號),並辦理馬公一帶之行政工作,惟為時甚短。[2]:35
Remove ads
歷任支廳長
大正15年(1926年),行政區再度調整,澎湖郡脫離高雄州,再度獨立為澎湖廳,澎湖廳下設「馬公支廳」與「望安支廳」,馬公支廳下轄馬公街、湖西莊、白沙莊和西嶼莊,計一街三莊,其中「馬公街」延續高雄州澎湖郡時期的機關編制[1]。
Remove ads
人口
在澎湖廳整體人口中,福建系漢人所佔的比例非常高,其中馬公支廳有92%,乃是非常高的比例。[11]
1942年,馬公支廳的常住人口共有57,963人,人口密度為546人/平方公里,其中馬公街的常住人口最多和人口密度最高,常住人口有28,751人,人口密度為846人/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白沙庄,有8,547人,至於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湖西庄,人口密度為355人/平方公里。[8]
統計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