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提尼翁協議 (1936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提尼翁協議(法語:Accords de Matignon),是1936年6月7日,法國生產總聯盟(CGPF)、法國的雇主組織、法國總工會(CGT)與法國政府間簽訂的協定;又譯《馬提翁協議》、《馬提農協議》、《馬蒂尼翁協議》等。 1936年5月發生一連串大罷工,左翼的人民陣線趁勢贏得選舉,成立布魯姆(SFIO)為首的內閣政府。布魯姆政府在此期間簽訂了《馬提尼翁協議》。該協議,被稱為「法國勞工的大憲章」。因在法國總理官邸馬提尼翁府簽署,故得名。
5月至6月的總罷工與協議
5月26日,勒阿弗爾發起總罷工,占領工廠,以防止停工。罷工迅速蔓延整個法國。 一百多萬工人參與罷工。人民陣線選舉獲勝後,運動開始活用其占據的有力位置。6月6日,總工會代表伯努瓦·弗拉商、副國務秘書馬克思·多爾穆瓦、勞動部長讓-巴蒂斯特·勒巴等人參與談判。由於工人運動的壓力,資方很快接受了工會要求的條款。內政部長羅傑·薩朗格羅公開宣布談判取得成功。
即使沒有參與罷工的工人也受益於下列協議帶來的好處:
- 合法罷工權
- 消除對工會組織的障礙,包含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代表的權利。未經勞動監察部門批准,雇主不得解僱代表。
- 所有工人工資全面增長7-12%。
此外,布魯姆政府在6月5日通過由勞動部長準備的5個法律項目。這些法律授予:
- 帶薪休假(兩週──法國首次)(1936年6月20日由國民議會投票通過)
- 一周工作40小時,最多48小時(1936年6月21日通過)。
- 集體協商權(1936年6月24日大會通過)
- 廢除1935年關於公務員工資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養老金稅的法令。
6月11日,法國共產黨(PCF)國務秘書莫里斯·多列士說:「在達到主要目標的時候,必須知道如何結束罷工。」 該聲明發表在法國共產黨機關報《人道報》。聲明提到馬索·皮韋爾的名言:「並非一切皆有可能,但口號仍是:『一切為了人民陣線!人民陣線為了一切!』」[1]
6月13日和15日,雷諾汽車的工廠和鋼鐵工廠恢復工作。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