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爾尼菲籃狀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爾尼菲籃狀菌
Remove ads

馬爾尼菲籃狀菌Talaromyces marneffei;舊稱:Penicillium marneffei[1])是籃狀菌屬中的一種。雖然大部分的籃狀菌都不會引發人類的健康問題,但是馬爾尼菲籃狀菌卻是致病的。[2]

快速預覽 馬爾尼菲籃狀菌, 科學分類 ...
Thumb
一個馬爾尼菲籃狀菌菌落的表面。圖片:James Gathany,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

在30℃時馬爾尼菲籃狀菌呈現為菌絲型態,而在37℃時則為酵母型態。前者在培養基中可形成紅色素,後者沒有。只有酵母型態才有致病性。此外,馬爾尼菲籃狀菌在兩者之間轉換的時間長短不一,從酵母型態變為菌絲型態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長出帚狀枝並產生紅色色素;而後者轉變為前者需要3個星期以上,會經過一個短棒狀或畸形的過渡期,所以無法在早期就判斷是單型態籃狀菌。

此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其中廣西銀杏竹鼠的帶菌率高達96%。

Remove ads

馬爾尼菲籃狀菌感染症

一種多發於東南亞的籃狀菌感染症。傳染途徑尚不清楚。主要病理是馬爾尼菲籃狀菌侵犯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即腸淋巴組織淋巴結骨髓扁桃體等,其中以肺及肝最為嚴重;極少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腎上腺內分泌腺

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高達40℃,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可有膿腫形成及溶骨性損害。

健康人有可能染上馬爾尼菲籃狀菌病,但是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遭到侵犯。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愛滋病感染人數的增加,馬爾尼菲籃狀菌病的患者也隨之增多。

註釋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