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馮景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馮景之[1](478年—544年4月13日),原名景[1],字長明[2],河間郡武垣縣(今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人,北魏、西魏官員。
生平
馮景之年少時與周惠達志同相合互相友好,直到虛齡三十歲都沒有接受州郡的徵召。延昌元年(512年),齊王蕭寶夤擔任瀛州刺史時,馮景之攜帶名牒與周惠達一起前往拜見蕭寶夤。當時南梁入侵北魏的徐州和揚州一帶,馮景之對蕭寶夤說:「現在南梁賊寇橫行,朝廷思考能平定邊境的將領。王如果能率先為國效命,不僅能洗刷家國的恥辱,也是保全自身的長遠策略。」蕭寶夤很同意馮景之的話[3],引薦馮景之成為門客,不久馮景之代理高城縣縣令[1]。延昌四年(515年),蕭寶夤轉任冀州刺史,馮景之仍跟隨蕭寶夤上任[4]。蕭寶夤出任大都督時,引薦馮景之為功曹參軍。正光二年(521年),蕭寶夤出任尚書右僕射,引薦馮景之進入尚書省兼任尚書都令史,又加號強弩將軍。正光年間,蕭寶夤出任關西大行台,馮景之署理陵江將軍,兼領大行台都令史,跟從蕭寶夤征討。蕭寶夤因為戰敗回到長安後,有人建議蕭寶夤回朝廷去自首認罪,有人建議應該留在雍州戴罪立功。馮景之說:「掌握大軍不回朝,這個罪名將會更大。」馮景之因此堅決勸諫,蕭寶夤不聽[5],於是反叛北魏朝廷[4][6]。
等到蕭寶夤被平定後,馮景之才回到洛陽。朝廷聽說馮景之曾經勸諫蕭寶夤,所以只是免了馮景之的官,不久任命為奉車都尉。馮景之又轉任中堅將軍、步兵校尉。永安二年(529年),太宰上黨王元天穆準備討伐邢杲,因為馮景之有軍事才幹,徵召馮景之出任鎧曹參軍。此後馮景之因為丁憂而離職,秦州刺史、汝陽王元叔昭啟用馮景之擔任防城別將,馮景之恢復中堅將軍、步兵校尉之職,又轉任錄事參軍,兼任行台右外兵郎中,征討略陽時,馮景之出任監軍。普泰元年(531年),賀拔岳出任大都督、行台僕射,周惠達當時是行台郎,向賀拔岳推薦馮景之出任行台郎,賀拔岳解除行台職務後,馮景之出任開府從事中郎[7]。賀拔岳派遣馮景之前去見高歡,觀察高歡的行為。高歡聽說賀拔岳的使者前來,非常高興,問馮景之說:「賀拔公還想念我嗎?」高歡於是就和馮景之歃血為盟,請求和賀拔岳結為兄弟。馮景之返回後,將情況報告賀拔岳,賀拔岳說:「這是奸詐有餘,而誠實不足。自古以來大臣沒有背著君主私自結盟的,我揣度已經很深透了。」[8]賀拔岳於是向北聯合費也頭,東引紇豆陵伊利,向西統帥侯莫陳悅、河州刺史梁景叡以及少數民族酋長結盟立誓,約定共同在平涼會師,移兵東下討伐高歡。賀拔岳害怕自己有專權的嫌疑,派馮景之稟告魏孝武帝,魏孝武帝非常高興。馮景之升任撫軍將軍、光祿大夫,又升任鎮西將軍,加金章紫綬。永熙三年(543年),宇文泰平定了侯莫陳悅,任命馮景之出任都督、略陽郡太守[9]。魏孝武帝西遷關中,宇文泰前往函谷關迎接魏孝武帝,馮景之兼任行台左丞,在原州留守,不久加散騎常侍。西魏文帝登基,馮景之出任使持節、都督、衛將軍、瀛州刺史,因為東道阻隔無法上任,以本官代理涇州刺史。馮景之升任驃騎大將軍,又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出使岷州,封高陽縣開國公。大統六年(540年),馮景之出任侍中,此時馮景之上奏西魏文帝,想要後世子孫便於識別、避諱名字,西魏文帝敕令在景字後加之字。大統十年(544年),馮景之以本官兼任度支尚書。大統十年三月六日(544年4月13日),馮景之在長安城內永貴里因病去世,虛歲六十七,西魏文帝詔令贈予使持節、侍中、司空公、都督瀛滄幽安平五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瀛州刺史、高陽縣開國公,同年龍集甲子四月乙卯朔十八日壬申(544年5月25日)葬於南鄉,太常考訂諡號為昭順[10][11][1]。
Remove ads
家庭
- 馮卓烈,北魏魯郡太守[1]
- 馮時,北魏魯郡太守[1]
- 馮桀,北魏光州安東府司馬、陵江將軍、扶輿縣縣令[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