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駐萊茵河英國陸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駐萊茵河英國陸軍
Remove ads

歷史上有兩個軍事部隊名為駐萊茵河英國陸軍(英語:British Army Of Rhine)。兩者最初都是英國德國占領軍,一個建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另一個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兩支部隊都在德國境內的萊茵河流域執勤。

快速預覽 駐萊茵河英國陸軍, 存在時期 ...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Thumb
英國和法國的軍官以及行政專員在協約國占領軍總司令部外的正式合影。攝於瑪麗恩堡
Thumb
第18輕騎兵團在科隆。攝於1918年12月6日
Thumb
駐萊茵河英軍司令陸軍元帥普盧默勳爵,向從霍亨索倫橋進入科隆的第29師敬禮。
Thumb
兩輛坦克在第六軍指揮官艾爾默·霍爾丹的帶領下執行巡邏任務並穿過科隆市區。攝於1919年6月

第一支駐萊茵河英軍組建於1919年3月,其職責為落實協約國對萊茵蘭的軍事占領。它最初由五個軍組成,每個軍由兩個師組成,外加一個騎兵師:[1]

第2軍:由克勞德·雅各布爵士英語Sir Claud Jacob指揮

  • 輕型師(由第2師組成):由喬治·傑弗里斯少將指揮
  • 南部師(由第29師組成):由威廉·赫內克少將指揮

第4軍:由亞歷山大·戈德利爵士指揮

  • 低地師(由第9師組建)
  • 高地師(由第62師組建)

第6軍:由艾爾默·霍爾丹爵士指揮

  • 北部師(由第3師組建)
  • 倫敦師(由第41師組成)

第9軍:由沃爾特·布雷斯韋特爵士指揮,後來改由艾弗·麥克西斯指揮

  • 西部師(由第一師組建)
  • 米德蘭師(由第六師組建)

第10軍:由托馬斯·莫蘭爵士指揮

  • 蘭開夏師(由第32師組建)
  • 東部師(由第34師組建)

騎兵師(由第一騎兵師組成)

由於這些單位中的大多數被逐漸解散,到1920年2月,駐萊茵河英軍只剩下了正規營:

1920年8月,溫斯頓·邱吉爾告知英國議會,駐萊茵河英軍由大約13,360名士兵組成,包括參謀、騎兵、皇家炮兵、皇家工程兵、步兵、機槍部隊、坦克和通常的輔助勤務人員。這些部隊主要駐紮在科隆附近,每月消耗費用約為300,000英鎊(相當於2021年的13,888,000英鎊)。[2]《科隆郵報》是在此期間面向英國駐軍出版的報紙。

從1922年起,駐萊茵河英軍被整編為兩個旅:[1]

第一萊茵旅

  • 皇家諾森伯蘭燧發槍兵團第一營1922年–1926年
  • 西約克郡團第一營1922年–1926年
  • 女王陛下的卡梅倫高地步兵團第二營1922年-1926年
  • 約克與蘭開斯特步兵團第一營1922年–1924年
  • 皇家伯克郡步兵團第二營1926年-1928年
  • 皇家韋爾奇燧發槍團第二營1926年11月–1929年10月
  • 伍斯特郡團第二營1926年–1928年

第二萊茵旅

  • 康沃爾公爵輕步兵團第二營1922年–1924年
  • 國王陛下的約克郡輕步兵團第一營1922年–1924年
  • 國王皇家來復槍團第二營1922年–1925年
  • 皇家阿爾斯特來復槍團第一營1922年–1926年
  • 曼徹斯特步兵團一營1923年–1924年
  • 國王什羅普郡輕步兵團第二營1924年–1927年
  • 牛津和白金漢郡輕步兵團第一營1925年–1927年
  • 皇家燧發槍團第二營1926年–1929年
  • 萊斯特郡步兵團第二營1927年–1929年
  • 多塞特郡步兵團第二營1928年–1929年
Remove ads

總司令

在此期間,駐萊茵河英軍的指揮官們是:[3]

  • 陸軍元帥普盧默勳爵1918年–1919年
  • 陸軍上將威廉·羅伯遜爵士1919年–1920年
  • 陸軍少將托馬斯·莫蘭爵士1920年–1922年
  • 陸軍中將亞歷山大·戈德利爵士1922年–1924年
  • 陸軍上將約翰·杜坎恩爵士將軍1924年–1927年
  • 陸軍中將威廉·思韋茨爵士將軍1927年–1929年
Thumb
陸軍元帥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正在錄製無線電廣播,以示在歐陸英軍由英國解放軍重組為駐萊茵河英軍。
Thumb
1988年至1994年,駐萊茵河英軍第1、3和第4裝甲師的13個機械化步兵營使用的武士步兵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945年8月25日,第二支駐萊茵河英軍由英國解放軍改組成立。[4]它最初的職責是維持對軍事管理區的控制,這些軍事管理區維持著英國對自己在德國分區占領中相應區域的管制。在英占區成立文官政府後,駐萊茵河英軍只負責指揮所有在德英軍,不負責行政管理。[5]至於邊防工作,則於1946-1955年間,一度交由英國外交部屬下的「邊境控制處」負責[6]

隨著蘇聯越過北德平原入侵西德的潛在威脅增加,駐萊茵河英軍所承擔的責任更多的是防禦而非占領。1949年北約成立後,它成為對英國與北約間交流與合作進行管理的主要機構。它的主要作戰部隊是英國陸軍第一軍。從1952年起,在與蘇聯華約交戰時,駐萊茵河英軍司令同時將成為北約北方集團軍群(NORTHAG)的指揮官。冷戰期間,為了應對紅色威脅,駐萊茵河英軍曾經一度裝備有戰術核武器[7]1967年,這支部隊的兵力從10年前的80,000人減少到53,000人。[8]

Remove ads

指揮官

在此期間,駐萊茵河英陸軍的指揮官是:[3]

  • 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子爵1945年–1946年
  • 陸軍中將理察·麥克里里爵士1946年–1948年
  • 陸軍中將布賴恩·霍羅克斯爵士1948年
  • 陸軍中將查爾斯·凱特利爵士1948年–1951年
  • 陸軍上將約翰·哈丁爵士1951年–1952年
  • 陸軍上將理察·蓋爾爵士1952年–1957年
  • 陸軍上將達德利·沃德爵士1957年–1960年
  • 陸軍上將詹姆斯·卡塞爾斯1960年–1963年
  • 陸軍上將威廉·斯特林爵士1963年–1966年
  • 陸軍上將約翰·哈克特爵士1966年–1968年
  • 陸軍上將德斯蒙德·菲茨派屈克爵士1968年–1970年
  • 陸軍上將彼得·亨特爵士1970年–1973年
  • 陸軍上將哈里·圖佐爵士1973年–1976年
  • 陸軍上將弗蘭克·金爵士1976年–1978年
  • 陸軍上將威廉·史考特爵士1978年–1980年
  • 陸軍上將麥可·高爵士1980年–1983年
  • 陸軍上將奈傑爾·巴格納爾1983年–1985年
  • 陸軍上將馬丁·法恩代爾爵士1985年–1987年
  • 陸軍上將布賴恩·肯尼爵士1987年–1989年
  • 陸軍上將彼得·英格爵士1989年–1992年
  • 陸軍上將查爾斯·格思里爵士1992年–1994年5月(編制解散)
Remove ads

駐軍

  • 卑爾根-霍恩駐軍
  • 奧斯納布呂克駐軍
  • 威斯伐倫駐軍

冷戰後

1993年的應變縮減計劃導致駐萊茵河英軍的規模縮小。1994年,駐萊茵河英軍改組成為駐德英軍(BFG)。[9]這支部隊大約有25,000人,分為盟軍快速反應部隊第1裝甲師、其他作戰支援和戰勤支援部隊,以及以英國支援司令部(德國)為首的行政部門。此時關閉的駐軍基地包括索斯特第6裝甲旅的駐地)、[10]索爾陶第7裝甲旅的駐地)[11]明登第11裝甲旅的駐地)。[12]

在於2010年重新審視國防政策之後,英國開始逐步取消在德國的永久軍事部署,最後一個軍事基地於2020年2月交還給德國聯邦國防軍[1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