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耶科高架橋

智利高架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耶科高架桥
Remove ads

馬耶科高架橋(西班牙語:Viaducto del Malleco),位於智利阿勞卡尼亞大區馬雷科省科伊普伊,是一座鐵路鋼製梁橋,高102米[1]。該橋梁始建於1886年,建成後是同時代智利國內第二高橋梁,僅次於該國北部另一座高度達102.6米的鐵路橋孔奇高架橋英語Conchi viaduct[2]。自新阿莫拉納斯高架橋西班牙語Viaducto Amolanas(距所跨谷底106米)建成後[3],馬耶科高架橋現位居第三高橋。

快速預覽 馬耶科高架橋, 座標 ...

維多利諾·奧雷利奧·拉斯塔里亞西班牙語Victorino Aurelio Lastarria主持該橋設計工作。隨後有三家法國公司中標,負責鑄造橋梁構件,其中便有古斯塔夫·艾菲爾的公司。艾菲爾一度被誤傳為是建造該橋的建造者。1887年該橋動工,施奈德-克勒索英語Schneider-Creusot公司負責建造[4]。1890年10月26日,該橋正式啟用,時任智利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參加剪彩儀式。馬耶科高架橋是其任上的主要政績,建成後,智利南部至首都的通行效率得到提高,這極大地促進了南部地區的經貿發展。

橋梁完工之初,僅由四座鋼構橋墩支撐橋體。後因上方鐵路運行的機車體積、載重遠超原先設計承載範圍,在加固時新增兩座橋墩,並在橋墩頂部裝配三角斜撐,以平均應力分布。

1990年,智利教育部將大橋列入智利國家古蹟西班牙語Monumentos Nacionales de Chile,編號686[5]。在1994年,該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評為土木工程歷史地標[6]。1998年,大橋被列入智利的世界遺產預備名單[7]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1850年,智利第一條鐵路,卡爾德拉-科皮亞波鐵路西班牙語Ferrocarril Caldera-Copiapó破土動工。1851年該鐵路完工[8]。一年後,另一條鐵路聖地牙哥-瓦爾帕萊索鐵路英語Santiago–Valparaíso railway line開始修建[9]。在1855年,時任智利內政部長英語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Chile)安東尼奧·巴拉斯英語Antonio Varas提出,應修建一條聯絡首都聖地牙哥及南部地區的鐵路[10]。當年10月9日,私營企業南部鐵路公司西班牙語Ferrocarril del Sur (Chile)成立,該建設計劃正式立項。南部鐵路公司負責聖地牙哥至塔爾卡間鐵路建設[10]。至1876年時,這一鐵路已完成至安戈爾站路段的建設[11]

好景不長,國內的經濟危機西班牙語Crisis económica en Chile de 1876及接踵而至的硝石戰爭重創智利,用於鐵路建設的投資大幅縮減[12][13]。但最終智利贏得了戰爭,硝石主產區併入智利,豐富的礦產為國家財政帶來巨額財政收入[13][14]。至1883年,占領阿勞卡尼亞行動結束,比亞里卡成為智利一部分[15]。隨後,多明戈·聖馬里亞在任總統期間,啟動一項包括修建公路、設立電報線路、建立城鎮、新增學校、建設鐵路在內的開發及殖民計劃。其繼任者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也在此地新設馬雷科省考廷省西班牙語Provincia de Cautín (1887-1976)兩省,標誌著殖民運動達到高潮[16]

1884年1月4日,總統多明戈·聖馬里亞簽署命令,成立智利國家鐵路公司英語Empresa de los Ferrocarriles del Estado(簡稱EFE)[17]。作為全國鐵路網擴展計劃的一部分,該公司旨在修建一條縱貫智利全境的幹線,始於北方的伊基克,終到南部的蒙特港[18]

Remove ads

路線之爭

更多資訊 方案, 距河面高度 ...

在初版規劃中,南部線路應當自安戈爾出發,繼續向南延伸。由於缺乏對新殖民地區的深入了解,政府內部出現不同意見,提出的替代方案經過阿勞卡尼亞地區中部[13]。曾參與占領行動的格雷戈里奧·烏魯蒂亞英語Gregorio Urrutia主張,在既有線路上增加支線,原有鐵路從安戈爾延伸至特賴根,另一條線路可以由科利普伊通向維多利亞[20]

1882年,智利政府聘請瑞士工程師古斯塔夫·阿道夫·弗呂曼(德語:Gustav Adolf Flühmann),論證自雷奈科向南修建這條鐵路的可行性[19]。弗呂曼研究後認為,工程的主要難點在於如何跨越科利普利以南馬耶科河谷。因此,他設計出兩種跨河方案以備參考,同時更傾向於採用第二種橋高更大、但坡度更緩的方案,有利於列車運行。他在報告中寫道:

藍線方案勝在更加安全:自內陸發出運載木材與農產品的列車,行至此地時,只需克服兩段較緩的逆坡:一段長640米、坡度0.5%,另一段長760米、坡度0.9%;若採用紅線方案,列車就需要在2400米區間內持續爬升1.5%的坡度,還得調整為小編組運行[21]

為確定縱貫鐵路的具體走向,智利政府於1883年1月頒布最高法令,設立兩個專門委員會研究此事。第一個委員會成員由本哈明·比萬科、多明戈·聖馬里亞、巴倫廷·馬丁內斯組成。三人在報告中以「抗震性較差」否決了藍線方案,而是支持紅線方案,並提出些許修改建議[22]。第二個委員會由工程師維多利諾·奧雷利奧·拉斯塔里亞西班牙語Victorino Aurelio Lastarria、查爾斯·希爾曼和豪爾赫·利翁組成。他們在審閱先前的資料後,重點分析地形條件[22]。該委員會認為,弗呂曼跨越馬耶科河南下的方案最為可行[23],但同時也建議將橋梁改為全鋼結構並修改橋梁的標高:

無論橋面抑或橋墩,修建一座鋼構大橋,從施工難度和結構安全來說不存太多困難,惟慮其工程浩大,仍應妥善對待[23]

——為確定國家縱貫鐵路南延段所設委員會的報告

應總統聖馬里亞之要求,1883年,內政部長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前往阿勞卡尼亞考察,評估上述兩種方案。巴爾馬塞達在實地勘察後敲定,讓鐵路經由科利普利延伸。此舉意味著必須要修建大橋跨越馬耶科河[23]

橋梁設計與建設招標

1883年5月16日,奧雷利奧·拉斯塔里亞出任邊境鐵路局局長,負責修建雷奈科至維多利亞鐵路、安戈爾—特賴根支線,還主持縱貫鐵路維多利亞以南(巴爾迪維亞至奧索爾諾)延伸段的勘測工作[24]。此外,他還承擔了馬耶科高架橋的設計任務[25]。弗呂曼提出的橋梁選址正位於河谷最狹窄處。拉斯塔里亞和團隊深入分析該地,認為此處正利於橋梁建造,便確定在兩側各設一個橋台,並間架設一座長347.5米的金屬桁架梁,下置四座金屬橋墩支撐[26]。工程團隊將橋梁構件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下部結構,包括地基、橋台和橋墩,用以支撐桁架與橋面;另一類是為上部結構,即由桁架與橋面組成的部分[27]

1884年1月,安戈爾—特賴根支線與雷奈科—維多利亞兩段鐵路走向得以確立,其建設工程分派給由史蒂芬·邁耶斯與查爾斯·弗萊徹·希爾曼所組成的建設團隊[28]。與此同時橋梁的設計圖紙也在1885年完成[29]。按慣例,當時的施工團隊能自行聘請設計橋梁和生產部件的公司。但在這一點上,二人的建設團隊與政府出現多次摩擦。最終,拉斯塔里亞決定,將部件供應與施工分開招標。經批准,他將尋找供應部件的任務交予智利駐法國大使阿爾貝托·布萊斯特·加納[30]

身處巴黎的布萊斯特·加納在收到圖紙、技術說明及大致預算後,將文件轉交給八家工廠,其中僅有五家確認收悉並申請複製圖紙[31];而最終只有三家法國公司提交方案。

更多資訊 日期, 公司 ...

因標價過高,艾菲爾公司首先出局。最終中標的公司是施耐德公司,該公司聲譽優良,所提施工方案也基本遵循原有設計,得到拉斯塔里亞認可[33]。為敲定合同,史蒂芬·邁耶斯親赴法國,卻在商定過程中刁難法國供應商,意圖阻撓工程落地[34]。談判陷入僵局,施耐德公司拒絕再與邁耶斯溝通,但表示仍願意與智利當局協商。

與此同時,1886年11月,邁耶斯前往倫敦,與安德魯·漢迪賽德公司英語Andrew Handyside and Company私定協議,電告拉斯塔里亞:「已與漢迪賽德達成協議,對方保證工期20個月。」拉斯塔里亞否認此次交易有效,敦促邁耶斯應返回法國,與施耐德公司簽約。智利內政部隨後指示布萊斯特·加納終止與邁耶斯合作,通告英國漢迪賽德公司其協議無效[35],並授權外交官布萊斯特·加納與法國方面繼續談判。1886年12月20日,政府與法國公司達成最終協議[36]

Remove ads

建造過程

部件製造與運輸

部長布萊斯特·加納聘請亨利·赫基耶爾監督施耐德公司施工。此後,各專家決定將軌道高度提高3.25米,進而確定最終的結構整體高度,同時分布載荷也由原來的3600kg/m提升至4100kg/m。由此,結構整體重量較預計增加約27噸,新增部分所需鋼材按每千克0.64法郎計價[37]。橋梁構件的製造在索恩河畔沙隆完成。

1888年2月,首批構件從索恩河畔沙隆運往安特衛普港,由墨西哥灣號運輸[38]。一個月後,第二批構件在勒阿弗爾港英語Port of Le Havre由南方之星號運輸[39]。首批構件於1888年5月17日抵達智利塔爾卡瓦諾港口[38]。1888年7月,拉斯塔里亞病重,當月27日逝世,時年43歲,未能親眼目睹大橋竣工。繼任者愛德華多·維尼奧(西班牙語:Eduardo Vigneaux)推進大橋施工。

第二批構件在8月6日抵達瓦爾帕萊索港口附近,但因當日天氣惡劣,運輸船與英國船隻坎布里安號相撞,雙雙沉沒。事故造成包括南方之星號船長在內的六人死亡[39],大橋的二號橋墩和第二段桁梁等部件也在撞擊時落海。遺失的部件旋即補造,並在1889年1月完成。同年2月5日,新造部件運抵安特衛普港,經由2月20日科爾科瓦多灣號和2月25日巴布亞灣號分批發出。1889年4月,最後一批貨物自勒阿弗爾港發出,後續運輸皆順利抵達塔爾卡瓦諾港[40]

Remove ads

構築地基

Thumb
北側橋墩的石制基礎

當部件仍在法國設計、建造之時,智利本土也同步開展作業區域的前期準備工作。拉斯塔里亞要求,為確保地基堅實,中央橋墩基坑必須抵達較為堅硬的地層。但因靠近河流,在開挖過程中基坑的邊坡英語Batter (walls)坍塌,導致橋墩砌築工期延誤。承包商和監理團隊因工程質量問題產生糾紛,施工不得不於1887年10月中止[1][41]

智利政府委派國家鐵路局工程師恩里克·巴奇仲裁此事,調解雙方矛盾[42]。停工時,砌築工程僅完成20%,當局決定先由內部團隊接手,給予財政支持推進工程進度。得益於此,工程質量與進度均有所提升,但也難以追平延誤的工期[43]

為了提升效率,南側的橋墩和北側的橋台優先開工。最終兩側的橋墩、橋台的基礎砌築幾乎在同一時間完工[44]。砌築完成後,緊接著在基礎上方安裝金屬結構的承托部件。安裝結束後還校準部件的位置,保證其準確無誤[45]

最終裝配

高架橋最終的裝配工作在1889年—1890年間完成[1]。組裝工程由下至上,始於橋墩基礎上的部件拼裝。為了便於材料、工具、人員的輸送,施工方還安裝了升降設備[45]。金屬橋墩竣工後,施工團隊檢驗了橋墩的垂直與水平方向平齊[46]。最後安裝的主梁自北側向南,跨越各個橋墩後直至與南岸橋台連接[47]

啟用儀式

Thumb
時任總統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出席大橋的啟用儀式,1890年

大橋的通車典禮被多次延期。在結束因多名國務秘書辭職後引發的內閣危機後,典禮被正式排上日程[48]。1890年10月26日,工程設計師兼總負責人愛德華多·維尼奧在典禮上致辭,時任總統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發表講話:

在為這座智慧與勞動凝結的豐碑揭幕之際,我要向全體國民致以深摯的愛國之情。

智利的國旗是神聖的。在它的蔭庇下,無論執政者還是人民,都能團結一心。讓我們感恩眷顧我們的天命,讓我們慶賀人類智慧與進步的成果。

這座宏偉的豐碑將向後世昭示這樣一個時代:智利人民正擺脫舊有的懦弱麻木,勇敢踏上鞏固與復興的新征途。

——何塞·曼努埃爾·巴爾馬塞達
在大橋通車典禮上發表的講話[49]

總統講話結束後,康塞普西翁主教普拉西多·拉瓦爾卡·奧利瓦雷斯芬蘭語Plácido Labarca Olivares為大橋舉行祝聖儀式。在活動結尾,隨行牧師拉蒙·安赫爾·哈拉西班牙語Ramón Ángel Jara致閉幕詞[50]

設計

Thumb
1890年通車的馬耶科高架橋設計圖

在初版設計中,大橋採用五個跨度為69.5米的鋼製桁梁橫跨河谷。所用鋼材最低抗拉強度達每平方毫米45千克。設計中還考慮了橫穿河谷的風力影響,對全橋各部件施加了相當於9.5千克的風荷載。連接部分採用蒸汽鍛造的鉚釘,其最低抗拉強度為每平方毫米35千克[51]。第一號與第四號橋墩高43.7米,第二號橋墩高67.7米,第三號橋墩最高,達75.7米。鐵軌位於溝谷底部上方103米處[7]

加固

隨著運輸業務(尤其是貨運業務)需求增長,智利國家鐵路公司(EFE)嘗試提升機車牽引力。馬耶科高架橋原有的設計也難以承載車體更沉重、功率更高的列車。1923年10月4日,政府再次委託施耐德公司加固大橋[52]。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在主梁與橋塔間增加斜撐,用來增強整體結構的承載力。此外,還在南北兩端橋台附近新建兩座橋墩,可輔助支撐橋體[1]

相關事件

Thumb
大橋一側橋台被噴塗標語
  • 1990年10月26日是馬耶科高架橋通車啟用一百周年。為紀念,智利郵政發行了一套兩枚紀念郵票。第一枚描繪了圖紙中的橋梁形態及兩座橋墩,標註橋長、橋墩高度等數據,並配以三角尺和圓規元素體現設計感;第二枚中,一名孩童站立於河谷坡地上揮手致意,目送火車緩緩駛過竣工的大橋。整套郵票組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大橋圖景[53]
  • 2008年,在當年的選舉活動期間,有支持者在橋梁噴塗宣傳標語,為無黨派的市鎮候選人奧雷阿·帕特里夏·莫利納拉票。隨後,智利國家法律辯護委員會西班牙語Consejo de Defensa del Estado國家環境委員會英語National Environment Commission (Chile)、國家鐵路公司代表介入此事調查。這一破壞行徑可能面臨高達400萬比索的處罰[54]
  • 在2013年4月30日,隸屬於智利太平洋鐵路英語Ferrocarril del Pacífico S.A.(簡稱Fepasa)的11節編組貨車在距高架橋約2千米處脫軌,此處鐵軌遭到人為破壞。鐵路司機竭盡全力剎車仍無法阻止事故發生。脫軌發生後,一度有不明身份人士向列車開槍,並企圖縱火焚燒貨物[55]。所幸據Fepasa報道,該事件中無人受傷[56]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