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龍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龍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大理市蒼山馬龍峰麓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白族遺址。
特點
1939年3月至10月,曾昭燏、吳金鼎、王介枕一同發掘馬龍遺址(之後挖掘佛頂甲乙遺址、龍泉遺址)[1],發掘區在內城東南部,為東西走向的橢園形緩坡,遺址上有後世人工堆築的兩重土城牆,發掘面積1438平方米[2]。文化層自下而上為紅灰土、淺灰土、深灰土、黃灰土及草根土。遺址表面有人工修築的平台,其中發現古代水溝、半穴居和平地結棚房屋基址(半地穴居住屋有橢圓形、長方形二種[3])、紅燒土地面、柱洞、窖穴。出土器物中陶片為夾沙橙黃陶,有劃紋、壓紋、拍紋三種飾紋。石器553件,多殘破(完整的有23件)。有長條形、近三角形扁平石斧、石鑿,半月形穿孔石刀、梯形紡輪等。遺址時代分早晚兩期,早期陶器手捏制,晚期輪制[4]。此外發現有石網墜,證明當地新石器時代除了農業外,捕魚已經較為發達[5]。此次系列考察,也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運用外國技術和方法進行的鋤頭考古活動[6]。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