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祐
北魏時期的官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高祐的從祖兄是司空高允,高允即高湖之兄高韜之子。高祐博覽群書與各類典籍,喜好文字雜談,不拘小節。起初擔任中書學生,後轉任博士侍郎。因成功勸降邵郡的叛亂者,立下功績,被授予建康子的爵位。魏文成帝末年,兗州東郡的官吏捕獲一隻奇異的野獸,將其獻給平城朝廷,當時無人認識。文成帝詢問高祐,高祐答道:「這是出自三吳地區的動物,名叫『鯪鯉』,在其他地區從未出現過。如今我們得到它,或許預示著吳楚一帶會有人前來歸順。」 後來,有人在零丘得到一枚玉印並獻上,文成帝拿給高祐看,高祐說:「印上有籀文二字,刻著『宋壽』。『壽』即天命,我們得到這枚印,是有人前來歸順的徵兆。」和平六年(465年),南朝宋文帝之子義陽王劉昶前來朝見,薛安都等五位州刺史也相繼歸降,當時的人都認為高祐的話應驗了。
魏孝文帝任命他為秘書令。有一次,因乾旱導致歉收,孝文帝詢問高祐對策,高祐回答:「古代唐堯、商湯的國運,即便在災年也未曾衰敗。陛下的治國之道與古代聖賢相同,小小的旱災不足為懼。只要任用賢能輔佐朝政,滿足百姓所需,災禍自然會消除。」 孝文帝又問如何防止叛亂,高祐說:「古時東漢的宋均推行德政,猛獸都不進入他的轄區;卓茂施行善政教化,蝗蟲也不侵入他的地界。何況叛亂是人為引發的,只要在地方推行教育教化,任用忠良的太守,就能防止叛亂發生。」 他還上疏道:「如今選拔人才,不看見識高低,只論資歷深淺,這並非發揮才能之道。應摒棄憑淺薄技藝或功績任用官員的做法,而是依據才能推舉人才。即便是有功勞的舊臣,若無才能,也只應給予爵位和賞賜,不應委以地方治理之職。所謂王者,應將私人視為財富,而非任其為官。」 孝文帝對這些建議都表示贊同。
他原本名叫高禧,因與咸陽王元禧同名,孝文帝便賜名「祐」。之後,他與秘書丞李彪等人一同上奏,提議編纂國史,得到了孝文帝的採納。隨後,他又被加授給事中、冀州大中正等職。在李彪主持著作事宜後,高祐擔任了著作令。高祐以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的身份出京任職,暫封東光侯,駐軍滑台。在地方上,他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在各縣設立講學機構,在地方各黨設立小學。此外,他還規定每家設置一個臼,每五家共同挖掘一口井,並實行五家連坐制以應對叛亂。後來,高祐轉任宋王劉昶的太傅,在擔任王傅期間,又被授予光祿大夫之位。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劉昶去世後,高祐被召回朝中,任命為宗正卿,但他卻滯留在彭城,遲遲不肯前往洛陽赴任。為此,尚書僕射李沖上奏,以高祐抗命為由,請求將其免官三年。孝文帝於是免去了高祐的宗正卿職務,僅保留其光祿大夫的頭銜。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高祐去世,諡號靈。[1][2]
Remove ads
子孫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