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工作辦公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當時(1961-1966年)通常惟稱文科教材辦公室[1],是文革前(所謂文化教育領域內的「舊十七年」即1949-1966年)為高校文科教材建設而設立的一個重要機構。它與文革後教育部設置的各種教材管理機構無傳承關聯。

一九六一年四月,當時的中宣部高教部在北京聯合召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會後成立了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由高教部部長楊秀峰「牽頭」(掛名),辦公地點設在高教部,其日常工作與高教二司(綜合大學司)聯繫密切。而因其工作實際上由當時中宣部副部長周揚直接指導,故亦被呼為「周辦」。[2]

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集合全國各高等院校各專業眾多教授和學者討論並編撰,為高校文科教學編寫出多部整體說來內容豐富前後貫通的優秀教材,成果極一時之盛。[3]

當時成立的七個專業組,各設組長一人,副組長若干。各專業組組長為:馮至(中文組)、翦伯贊(歷史組)、艾思奇(哲學組)、于光遠(經濟組)、董純才(後為陳元暉)(教育組)、許立群(政治組)、李棣華[4](外語組)。隨著教材編選工作規模的不斷擴大,外語組擴展為西語組(組長李棣華)和東語組(組長季羨林)。各專業組相繼充實了不少本學科帶頭人,如中文組在丁聲樹王力馬漢麟嚴文井、李文保、馮至、季鎮淮[5]袁水拍蔡儀、程賢笑、李修生、郭錫良[6]等人外,增加呂叔湘余冠英游國恩﹔哲學組在王慶淑、齊一、艾思奇、江奠基、洪禹馮定馮友蘭鄭昕湯一介、吳傳啟等人外,增加朱光潛任繼愈金岳霖王子野王朝聞張騰霄賀麟等﹔外語組增加許國璋等人。

在所謂「三年困難時期」之後,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即所謂「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一時疲憊,落於平息,高等學府的思想和教學環境因而比較寬鬆,頗有利於學術權威和新進高才在以文學、歷史、哲學為主的文科領域集注精神展其所長,留下業績。

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工作直至「文革」爆發而被打斷。

當時擔任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行政工作的負責人有吳寄寒胡沙、以及季嘯風[7]、陸善功[8]和鮑正鵠[9]等。

十年「文革」造成了教育斷裂,教材空白。「文革」後期及運動結束後大專院校恢復招生時期,眾多渴望求學研習文史哲藝的青年仍然大量沾惠於當年文科教材編選工作的煌煌碩果。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