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雅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雅文化
Remove ads

高雅文化, 亦稱高級文化,是對於美學價值的體現,是指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藝術」,更常見是用來指稱上流社會知識階層的文化 ,用來與民俗文化做區別,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雅文化的相對則是低等文化,即是大眾文化[1]

Thumb
貝多芬的半身像

概念

高雅文化的概念在歐洲大陸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首次此概念被引入英文,是馬修·阿諾德於19世紀中出版的文化與無政府混亂(1869),儘管他經常只用文化來指高雅文化,在序言中,馬修阿諾德,對文化的定義是「人們追求完美後無私的努力」,並提到,擁有文化則能懂得世上已被說過或思考過的完美事物;文藝上的定義或是直接將文化理解為哲學,藝術哲學更提出說文化是道德與政治進步的推手,相同地,阿諾德也定義高雅文化為大眾文化的對比。

美國作家T·S·艾略特在《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1948)一書中說,高雅文化跟大眾文化對於整個文化來說是必需且互補的。英國左翼文藝批評家理查·霍加特所著《讀寫何用》(1957)同樣是部有影響力的作品,內容關於跟他一樣從勞工階層到知識階層所經歷文化上的轉變。

Thumb
T·S·艾略特

在西方文化,高雅文化的起源是具有高知識及美學藝術的代表古希臘羅馬,在此之時,特定幾部文學著作及其語言風格已成為高級文體的代表,例如古希臘眾多城邦之一的雅典方言即是,且其已與培里克利斯時代的雅典或西賽羅古典拉丁語的哲學家和劇作家被聯想在一起,在文藝復興時期,懂得古典文學(特指古希臘羅馬)代表著貴族氣息,此價值觀更深植於上流社會人們的觀念中,像是,詩人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的代表作《廷臣論》,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隨著時間漸漸接納更多使用當代語言創作的作家,例如,莎士比亞歌德賽凡提斯、與雨果

在西方和部分東亞傳統觀念中,藝術是藝術家想像力的表現,且是高地位的象徵,此觀念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並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浪漫主義強化,即使浪漫主義除去了文體的階級制度,中華文化中,水墨畫也存在著士大夫與平民所畫之區別,而風景畫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階層的所表現的風格區別特別明顯,藝術家憑想像力創作的作品會被視為高級的作品。

好幾世紀以來,學習高雅文化被視為是紳士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且此觀念透過上流社會的學校教導出去,遍布歐美,隨著時間漸漸演變成學習希臘及拉丁的古典文學(更泛指「公認的」重要作家及作品)、禮節的修養、鑑賞藝術品(特別是雕刻品及油畫)、對於高水準文學(包含劇作、詩歌)的基本認識、享受古典樂及歌劇、基督教神學、修辭學及政治、哲學及藝術; 美食及美酒的品味、旅行經驗豐富(特別是歐洲地區的壯遊)、上流社會的運動(馬球馬術擊劍遊艇運動Yachting)。

Remove ads

高雅藝術

高雅文化基本上是由所謂的「高雅藝術」組成,高雅藝術的定義比起馬修·阿諾德對高雅文化的定義還要廣泛,除了文學,還包括音樂、油畫、傳統戲劇演出(含歌劇),但高雅藝術不包含裝飾藝術

被視為形成高雅文化的文化產物,最有可能在高度文明的時期被創造,因為高度發展且富饒的社會能提供讓藝術發展的地基,有大規模的文化訓練環境,對於視覺藝術(繪畫、電影等)來說,更便於尋求原料及資金,如此的環境讓藝術家能輕易地實現創意。

菲利皮尼主義

19世紀末期,義大利藝術發展出一種有別於法國印象派的自主表達方式,以克勞德·莫奈所代表的光學與商業化視覺為對立,形成一種倫理的、結構的與象徵性的風景觀。這種觀念由弗朗切斯科·菲利皮尼以嚴格與自覺的方式表達出來,被認為是風景畫領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2][3]

菲利皮尼的繪畫並不迎合那些暴發戶自抬身價者或由藝術商推動的國際沙龍的異國情調與裝飾趣味——那些從海外高價購買莫奈和被國際市場廣泛商業化的法國畫派的收藏家——而是面向一個高度篩選、貴族階層的精英觀眾,具有哲學敏感性、古典教育背景與深厚的知識修養。這是一種高級藝術,非大眾藝術,專為古老家族血統思想者及義大利統一後最挑剔的文化精英所構想。[4]

這種被稱為菲利皮尼主義的藝術流派並沒有藝術宣言,但它高度概念化與嚴謹,排斥市場運作,根植於勞動苦難自然的道德價值觀。它的視覺語言體現出一種高度文化自覺:以光線作為意義的結構,以女性作為鄉村文明的支柱,以風景作為內在的象徵空間。菲利皮尼筆下的農村女性從不被描繪為民俗或風景裝飾人物,而是一種近乎神話般的形象,每天都以紅色頭巾與節日禮服莊重地著裝,仿佛參與某種市民儀式,體現出深層、非表演性的倫理精神。[5]

作品《黃昏時分》(約1888年,62 × 38.5厘米)代表了這種文化性哲學性詩學的巔峰,形式上預示了翁貝托·博丘尼於1906年創作的《夜晚》,後者將菲利皮尼視為其藝術養成中最重要的參考之一。即便是未來主義也保留了某些菲利皮尼主義的元素:人物形象的道德核心地位、光線綜合作為意義結構、以及風景作為心理空間而非表象現實。[6][7]

作為一種高藝術,菲利皮尼主義得以由文化層級相當的學生與追隨者繼續延伸,包括阿基萊·托米內蒂切薩雷·貝爾托洛蒂卡洛塔·薩凱蒂歐根尼奧·阿穆斯,活躍於一系列學院派道德價值根基深厚的圈層中,在那裡,繪畫從未是職業時尚,而是一種知識責任的實踐與社會見證的表達。[8][9]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