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鱗馬鞭魚
海龙鱼科烟管鱼属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鱗馬鞭魚(學名:Fistularia petimba,中國大陸作鱗煙管魚),又名紅煙管魚,俗稱槍管、土管、土管梭、火管、火卷、馬戍、剃仔,為海龍魚目煙管魚科下的一種掠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各熱帶與亞熱帶水域,主要棲息在岩礁上方。該魚身體非常細長,體色大致為橘色或紅色,有極長的管狀吻部用於將小魚、頭足類等獵物吸入口中。該魚集中在夏、秋兩季繁殖,大約在1.8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1年。鱗馬鞭魚有食用價值,且口感上佳,但產量不大。目前,該魚已透過蘇伊士運河自紅海進入地中海,且有極大成為入侵物種的風險。
Remove ads
物種命名
鱗馬鞭魚由法國博物學家貝爾納·熱爾曼·德·拉塞佩德於1803年命名。其屬名「Fistularia」源自於拉丁語「Fistula」,意為圓管,而種小名「petimba」則源自葡萄牙語中對該魚的稱呼「Petimbuaba」[2]。
外貌描述

鱗馬鞭魚身體極為細長,軀幹較扁,吻部形如長管,可占總體長的1/3,體表光滑無鱗片[3][4]。該魚大體呈橘色或紅色,但腹部為白色。其背鰭與臀鰭位置極其靠後,大小大致相仿,在背鰭兩側有若干小骨板,尾鰭深叉,後有一條長拖絲[3][5][6]。該魚最長可長至2公尺,但絕大多數個體體長不超過1公尺[7]。
分布範圍
鱗馬鞭魚廣泛分布於全球各熱帶與溫帶水域。其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分布範圍自東非水域向東延伸至夏威夷群島,向南可抵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向北可達日本南部。該魚在西大西洋的分布範圍則北至麻薩諸塞州,南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水域,在東大西洋則分布在西班牙加利西亞水域以及拉斯努瓦迪布至安哥拉和納米比亞之間的水域[1]。該魚最遲在2017年透過雷賽布遷移擴散至地中海[8],至今已在黎凡特沿岸水域有相當規模的族群[9]。
生態與習性

鱗馬鞭魚為淺海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軟珊瑚密集的岩礁區,深度不超過200公尺[7][10]。然而,該魚鮮少在水深淺於10公尺的近海活動[11]。
鱗馬鞭魚為晨昏性掠食者,一般在礁石頂部獨自覓食[12]。然而,由於其胃腸道內有沙丁魚和鯧魚等不出沒於礁石附近的魚類,該魚有可能會離開礁石覓食[13]。其主要獵物為各種小魚,也會捕食頭足類與蝦。在覓食時,該魚會將身體彎折成S形,將頭部快速伸向獵物,並用極長的吻部直接將目標吸入口中。這一過程所造成的水流可將獵物背鰭上的棘刺壓倒,因此鱗馬鞭魚可取食鮋等依靠背上毒刺防禦天敵的魚類[3]。
鱗馬鞭魚透過將精子與卵子灑入水中的方式繁殖,該魚的繁殖行為集中於夏、秋兩季[14]。其魚苗會棲息於淺水區的海藻床中[3]。該魚一般在1.8歲時性成熟,彼時體長一般在50—60公分之間,壽命可達11歲[14]。
鱗馬鞭魚主要的天敵為鯊魚等大型魚類[3]。該魚體內有多種復殖亞綱吸蟲寄生,而體外寄生蟲則包括橈腳類與等足類各一種[15]。
與人類的關係
鱗馬鞭魚最遲於2017年透過蘇伊士運河自紅海進入東地中海,且擴散速度相當快[9]。由於該魚會取食細鱗棒鱸、縱帶羊魚等當地經濟價值極高的魚類[16],且其同樣侵入地中海的近緣種康氏馬鞭魚對海洋生態系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8],有學者認為該魚有極大風險成為入侵物種[17]。

鱗馬鞭魚的漁獲量有限,通常產自拖網或流刺網的混獲[4]。該魚肉為白色,口味清淡,肉質軟綿,即使加熱也不會變硬,可清蒸、煎烤或生食[18][1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