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鳳山龍山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鳳山龍山寺,舊稱為鳳山觀音寺。是一間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的寺廟,建於清治時期乾隆初年,主祀觀世音菩薩,早年為當地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1985年公告為原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也是高雄唯一名列國定古蹟的寺廟。 與鳳山雙慈亭、鳳山開漳聖王廟、鳳山城隍廟 並稱,人稱「鳳山四大古廟」。
Remove ads
沿革
鳳山龍山寺為清領時期在臺灣就已存在的七座龍山寺之一,其餘六座則分別為淡水龍山寺、艋舺龍山寺、林口龍山寺、大溪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主要信眾為來自泉州三邑地區的三邑人,此寺廟的信仰系統,都是源自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而鳳山龍山寺臺灣所在位置最南的龍山寺。[1]
依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記載之「龍山寺位陂頭街草店尾」,以及最早的匾額「南雲東照」推斷,鳳山龍山寺早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就已建立,並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間就已有基本規模。
另一民間起源則相傳,康熙年間曾有來自福建的先民,由於隨身攜帶來自晉江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袋,行經現址一口古井汲水止渴前,將香火包掛在井旁之石榴樹上,離去後忘記帶走,到了夜晚,香火袋卻突然發光引起周圍的居民好奇,後認為是菩薩顯靈而貢奉香火,並將原本的蕃石榴樹枝刻成觀音佛像。[2],由於廟宇鄰近鳳山溪與碼頭,在水利、舟楫出入之便,與鳳山地區的歷史發展緊密連結,更迅速發展為香火鼎盛的寺廟,龍山寺分別在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由地方官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修建,此時建築物的基本格局大致奠定今日的規模。後在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總董張源裕等人、及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管理人丁振鳳等人再度重修。
日治時期,曾在昭和8年(1933年)將兩側的護龍改建成西洋式建築,戰後時期為解決屋齡老舊問題,1958年曾進行三川門與正殿的整修,從臺南聘請陳玉峰施作門神彩繪。
1984年,依法成立鳳山市龍山寺管理委員會,主委吳玉郎極力推動文資保護,因而在1985年獲指定為省轄第二級古蹟(現已升格國定古蹟),1988年,鳳山龍山寺完成第一期修護工程,並聘請潘岳雄重繪門神,同時將護龍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兩層樓仿古樓房,增建鐘鼓樓,後在1994年完成第二期屋脊修護工程。2012年9月5日凌晨兩點,鳳山龍山寺發生火災,主要受損部分有三川殿、中門木柵欄、門神彩繪、門扇及抱鼓石等區域。[3]
Remove ads
建築設計
鳳山龍山寺現址位於鳳山縣新城大東門遺址旁,建築坐南朝北由三川殿、過廊、左右廂房、正殿、左殿、右殿等所組成,建築結構屬於工字殿,為兩落格局建築。其中三川門最具特色之處,則採取建築入口處內縮,形成簷下有步口廊設大門的「凹壽式」作法,左側廂房前的空地目前放置過去整修龍山寺所建的碑林,共有七座古碑,此外三川門與正殿之間則設置拜亭,使得建築物形成連貫性的空間。[4]
龍山寺廟中的泥塑雕工以精緻著稱。保存包括石匠、木匠、雕花匠、泥塑匠的剪黏、彩繪作品,文人雅士題寫的對聯、匾額。
龍山寺旁建有觀音文化大樓,奉祀觀音佛祖等眾聖真。
奉祀聖真
圖片
-
地藏王殿
-
正殿
-
門神彩繪
-
三寶佛殿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