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鹽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鹽行
Remove ads

鹽行,又寫為塩行,是臺灣臺南市永康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北部,因過去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發零售而得名[1][2]。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塩洲里不含東北端、塩行里不含東南端、塩興里、蔦松里西部(國道一號以西部分)南半葉、三民里西南部(永康大排以南地區)。

快速預覽 表記, 漢字 ...

歷史沿革

舊鹽行聚落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位於洲仔尾北邊[1][2][3],明鄭時期屬於天興縣(州)武定里,清初為臺灣府臺灣縣武定里,清末則屬臺南府安平縣內武定里[1]。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發零售鹽巴,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1][2][3]。但是隨著洲南場[註 1]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毀於水災,導致居民四散[1][2][3],自此開始逐漸沒落[1][2][3]。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年)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道光元年(1821年)[註 2]、道光三年(1823年)又受到洪水破壞[1][2][3]。在接二連三受到重創後,舊鹽行聚落在清末已逐漸荒廢[1][2]

日治時期,鹽行先是歸臺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管轄,之後陸續歸臺南縣灣裡辨務署、臺南廳大目降支廳管轄,最後行政區劃改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鹽行大字[1]。二次大戰後,鹽行、洲仔尾、六甲頂合併為臺南縣永康鄉鹽行村[1]。民國35年(1946年)新化大地震重創鹽行,之後居民於省道台1線(中正南路)與南142線(仁愛街)匯合處的西邊與西南邊重新建立聚落,也就是現今的鹽行聚落[1][2][3]。民國71年(1982年)再將台1線以北地區設為「鹽洲村」,慈靈廟西邊設甲頂村[1]。民國82年(1993年)永康鄉升格為永康市,鹽行村也改成鹽行里[1]。民國107年(2018年),有鑑於當地人口快速增長,遂再將鹽行里一分為二,新增鹽興里,範圍為省道台1線以西。

本聚落地理位置鄰近中華民國國道永康交流道,國道客運皆有停靠,未來亦將在交流道西側的物流轉運專區興建永康轉運站。行經本聚落的中正南路廠房林立,是座工業區,帶動就業人口居住。南側與北區鄭子寮柴頭港溪相隔,兩地形成一日生活圈。境內有兩間連鎖大型賣場家樂福愛買進駐,為當地帶來不錯的生活機能,宗教信仰中心有鹽行禹帝宮鹽行天后宮[2],大專院校有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學

Remove ads

交通

公車、客運

更多資訊 路線, 經營業者 ...
  • 國道客運
    • 2023年3月24日中午12時起原「鹽行」站廢除,改停靠「永康臨時轉運站」
更多資訊 路線, 經營業者 ...

設施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