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玉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玉書(1844年—1889年)[1][註 1],又名毓堂[3],字瑞符,號笏庭[4]台灣彰化鹿港[4],祖籍泉州晉江壁谷鄉[3]。黃玉書曾補縣學生員,後於光緒二年(1876年)考中舉人,光緒己丑年(1889年),赴北京參加會試,再度中試,但因家事所連累,因此先行返台,無法繼續參加殿試,連帶導致其無法獲取進士資格。

家族

黃家祖先於康熙年間從福建泉州晉江壁谷鄉渡海來臺,開臺祖與二世祖皆為邑庠生,原居於草港,黃玉書之父黃英祥始遷居至鹿港泉州街[5]。黃英祥與妻子許密娘育有4子,分別是黃毓慶、黃毓丁、黃毓堂和黃毓衡,三子黃毓堂即為黃玉書[5]

生平

快速預覽 興賢書院, 舊稱 ...

黃玉書自幼家貧,但聰穎好學,在弱冠時補縣學生員,於歲試時屢屢獲取優等成績[5]。光緒元年(1875年)適為恩榜,翌年赴福州參加鄉試中舉[5]

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建省[5]。其與彰化仕紳蔡德芳、莊士勳、吳德功吳鴻賓、鄭茂松、吳朝陽、吳恩波、黃炳奎、劉鳳翔、鄭景奇等22人共同聯署「建省會於鹿港議」[6],希望台灣巡撫劉銘傳將省會擇址於鹿港[6]。該文由時任彰化縣知縣李嘉棠轉呈至劉銘傳[6],但立即被劉銘傳駁回[6]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十二日,湳底莊黃敏、黃汶丁兄弟率領七八十名黨徒闖入童生黃玉衡家中搶劫,並綁架其長子黃坤元、次子黃坤連。官府曾派出許多人開導黃敏兄弟,希望能贖回人質,後命令黃玉書「三次往諭,反覆譬曉」,但黃敏兄弟拒不釋放人質。後官員蔡麟祥攻打湳底莊,村民亦「相助攻擊」,終於將兩子尋獲[7]

光緒十四年(1888年)施九緞事件爆發[8]。黃玉書私自進入彰化縣城打聽消息,但被李嘉棠圍擄,乘夜逃出城內[9]。之後台灣布政使沈應奎命令吳德功通知鹿港仕紳到彰化縣城會面,蔡德芳、施家珍、施家藻、黃玉書、許肇清等人便動身前往縣城[10]

光緒己丑年(1889年)赴北京參加禮部會試,再度中試[4][3],但因其弟黃毓衡病重[5],因此先行返台,無法繼續參加殿試[4][3]。之後其獲敕授文林郎,晉封承德郎[4]。黃毓衡在同年7月過世後,黃玉書也在10月初突然逝世[5]。其死因另有一說,指其因參與社頭人分配祖產,當中有人誣告他裁理不公,而被毒死於家中,享年46歲[4][3]。其墓位於今鹿港廖厝里澎湖厝,人稱「黃進士墓」[4]

光緒年間,黃玉書擔任員林興賢書院山長(院長)[11]辜顯榮曾在8歲至20歲時受教於其門下,研讀漢學。他在書院內的成績名列前茅,令黃玉書驚嘆萬分[12]

Remove ads

身後

黃玉書與其妻許匏娘育有4子,分別為:長子黃秀華(號繼昌)、次子黃秀實(號繼輝)、三子黃秀榮(號繼忠)、四子黃秀愷(號繼慈);另外有一妾王狃,養育子孫有功。黃家子孫深受其教導影響,精通四書、古文,且黃秀榮曾在自家中辦學。黃家族人於臺灣日治初期由泉州街遷居至牛墟頭,經營食鹽配運及販賣阿片煙(鴉片煙),以支付大家族的開銷,1925年,黃家結束專賣事業,舉家遷回泉州街祖厝[5]

1944年,正逢黃玉書一百歲冥誕,鹿港黃家為紀念此事,因而舉行祭典,黃家族人亦撰寫追悼文,其中黃玉書之妻舅許存奏寫了一篇〈追悼先姊丈黃笏翁冥壽百歲祭典〉,內容敘述黃玉書之為人,並讚揚其科舉功名及後代[13]

墓地

黃玉書之墓於光緒壬辰年(1892年)興建,現位於鹿港澎湖厝地區的私人墓地內,當地居民稱此墓為「黃進士墓」[2]。墳墓為二曲手格局,墓碑上寫著[2]

檗谷,光緒壬辰年葭月吉旦,皇清顯考敕授文林郎、晉封承德郎,號笏庭黃府君墓,男四大房祀。

墓碑兩旁有一對對聯,寫道:「澎湖新壽域、檗石舊家聲」,前一句指此墓位於澎湖厝[2]。曲手立柱上有石獅雕刻,墓碑上有碑額、碑身之石材,碑額上方刻有螭虎團以及壽字,為淺浮雕[2]

進士爭議

《臺灣通志》一書將黃玉書紀作「光緒十五年進士」[14],但黃典權所著之〈清進士題名碑中之臺灣進士〉一文就沒有將之列入其中[15]。事實上,黃玉書僅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會試及第,但因家事所連累,導致其無法參加殿試[16],連帶無法取得進士資格。因此黃玉書應為「貢士」,而非進士[16]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